全國首個居民車網互動試點項目在廣州落地了,車網互動到底是如何讓電動汽車從“耗電工具”變身為“移動充電寶”的呢?
近日,廣州荔灣區居民趙先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電費賬單,他的電動汽車通過“V2G”技術反向送電給電網,獲得了每度電0.5—0.7元的峰谷電價差收益,后續還可享受專項的財政補貼。
V2G技術也稱車網互動技術,就是讓電動汽車通過專用充電樁,在電網負荷低谷時充電儲存電能,在電網負荷高峰或有需要時,將車載電池儲存的電能反向輸送回電網。最近,全國首個居民車網互動試點項目在廣州落地了,那是不是所有的普通居民都可以參與呢?車網互動到底是如何讓電動汽車從“耗電工具”變身為“移動充電寶”的呢?
廣州車主趙先生每天晚上在自家小區充電,白天把車開到單位又將富余電量放電給電網,每個工作日都能充放電一次。趙先生說,一個月的時間下來,放電收益加上政府補貼可達4000元左右,減去充電成本也能有3000多。
車主 趙先生:目前我們車主充放電的話,在峰谷價差收益能有接近五毛錢,在尖谷價差的收益能有快七毛錢。我目前的習慣是在晚上充電,這個時候充電的價錢便宜,然后白天的時候把車開到單位去放電,現在放電的話還能拿政府的補貼,這樣一個月工作日堅持每天充放一次的話,能有4000多塊錢的一個收益。前幾天全市還進行了一個放電響應,我參加之后,每放一度電還能多拿兩塊多的收益,這么算下來的話,每天放電的收益其實還是相當可觀的。
廣州從2024年開始進行V2G試點,目前,全國首個全民可參與的車網互動試點項目已經在廣州落地。廣東電網廣州供電局市場營銷部專責朱以順介紹,目前廣州V2G試點處于規模化推廣初期,鼓勵全民參與,需滿足一定條件。
朱以順:首先你的電動車需要V2G功能,需要安裝專用V2G充電樁。申請安裝專用的V2G充電樁也比較簡單,用戶可以通過廣州供電局南網在線平臺、前往營業廳申請V2G報裝,這兩種方式都可以,然后可以享受到我們的一站式服務,包括用電報裝、并網運行和計量結算。私人車主,可以在居住區參與“家充家放”,辦公樓宇用戶可參與“家充樓放”,公共場景用戶可通過公交場站、換電站等網點參與,通過車企或者充電運營商的app、小程序完成放電預約、交易閉環,無需額外的一個復雜操作。
一充一放,利用峰谷電價差可以形成不錯的收益,在電網啟動需求響應的時間段內,積極參與響應放電,還能享受額外的資金激勵。但是電動汽車頻繁的充放電會不會給電池帶來更大損耗?車主們的這個顧慮要如何解決?
朱以順:解決這一顧慮的話,可以從技術、模式和權益保障這三個方面去入手。首先,技術層面的來說的話,我們就要優化存放電策略,然后對電池技術進行一個升級,模式上就是要讓車主覺得他的這個損耗是有補償的。通過經濟激勵的方式,比如說通過峰谷價差獲益,然后再參與電網響應獲取一個資金的一個補償,然后在權益層面上來說的話,就需要車企參與這個電池的一個質保兜底,才能讓用戶無后顧之憂。
預計到2025年底,廣州V2G居民用戶將達800多戶,放電量可超過50萬度。以普通三口之家月均用電200度計算,這一放電量可供2500多戶家庭使用一個月。
據行業專家,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李立理介紹,其實在2023年底,我國的V2G技術方案和關鍵設備等方面就已經完成了驗證。
李立理:V2G這個概念提出來已經很長時間了,而且相關的試點研究的工作其實也開展了很多年。從裝備制造這個層面,充電的裝備我們國內還是在全球比較領先的,也是推出了不同規格支持雙向充放電的功率模塊。V2G在生產力這個層面,條件已經是基本成熟了。
2023年底我國出臺了《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明確2025—2030年發展目標及重點任務,頂層設計完備。2024年又推出《關于推動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首批9個試點城市和30個試點項目也于今年4月公布,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李立理表示,目前我國V2G已經從技術驗證轉向了規模化應用的新階段。在先行先試的過程中,各地落地方案逐漸細化,關鍵政策有所突破。
李立理:第一個就是上網電價的政策,私家車你在家里放電給電網的話,收益機制是不明確,現在普通老百姓在家里放電就可以獲得一個上網電價的收益,這個對促進一個商業模式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前提,這一塊現在像廣州、山東、合肥以及江蘇,基本上價格政策都是推進得非常的順利。第二個就是需求響應,隨著車網互動的試點推進,現在可能像上海、廣州、深圳都是為下一步V2G參與需求響應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這一塊的收益它就是跟電價政策形成了一個有機的互補。
李立理分析認為,隨著各個試點城市和試點項目的推進,2025年底部分試點城市,如廣州、上海將形成可復制的商業閉環;2026年試點規模進一步擴大,2027年產業鏈共識形成,年新增參與車輛超百萬臺。到2030年,V2G發展將進入爆發式增長期。
李立理:到2030年所有車企V2G都會成為一個標配的功能,就會有更多的這種單位園區公共場站能為用戶提供V2G放電的服務。V2G常態化放電的這種用戶車輛的規模,每年新增可能就會超過千萬輛,到2030年,整個電動汽車就能為整個我們國家的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就開始能夠發揮非常可觀的作用了。
不過,李立理也表示,當前政策對車企的激勵仍然有限,建議通過財政補貼或以舊換新政策傾斜,引導車企重視V2G戰略價值,推動產業協同發展。
李立理:目前整體來看這種包括財政補貼還是在向這種充電樁的建設以及用戶的這種放電的這種激勵上在進行這種補貼。目前對于車企的在由于V2g的質保,因為要為用戶提供這種額外的v2g的質保所增加的這種車企方面的這種售后和質保的這種風險和成本,這一塊的這種激勵和補償是不太夠的。所以目前來看整個車企的參與度,我認為還缺乏一些戰略的思考和關注,可以通過政策引導讓他更多地關注到這個事情。
V2G技術,正以“車網互動”之名,重構能源與交通的邊界。技術突破讓雙向充放電從理想落地,政策創新又打通用戶、企業、電網的協同脈絡,推動其從試點走向日常。這場變革,讓新能源汽車從“代步工具”躍升為“移動儲能”,消納綠電、應對峰谷,更讓用戶“停車賺錢”。車企更需要加快腳步,讓新能源車邁向“雙向互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