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到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作出“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部署,再到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生態文明越來越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要求,體現了“五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是在總體布局中有新定位。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有關專家指出,這五大建設是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對生態文明建設地位和作用的新定位,體現了我們黨理論和實踐的繼承與創新。
二是在自然觀上有新理念。黨的十八大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明確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強調“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和對自然規律的自覺認知、自覺遵循,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確立了準則。
三是在戰略目標上有新部署。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指出了“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方向,描繪了“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的藍圖。
四是在歷史責任上有新使命。黨的十八大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提出了“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的歷史使命。表示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不僅是對中國人民、也是對世界人民的承諾。這種承諾,既與以人為本的理念相吻合,體現了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子孫后代發展空間放在當前來謀劃的責任擔當;又與國際發展潮流相順應,與林業“雙增”目標一脈相承,體現了一個大國在應對全球生態危機中的盡責風范。
五是在具體方法上有新舉措。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和“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確立了四措并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路線圖”。特別是建設生態文明制度的首次提出,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要求相呼應,更有保障性、更富前瞻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更加明確、更趨科學。
作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發揮基礎作用、承擔重要使命的林業部門,必須緊扣中央部署,緊握時代機遇,緊貼社會需求,用綠色、生態為美麗中國建設增色添彩。湖南林業部門將以加快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為主要抓手,以綠色湖南建設為載體,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三湘大地披上美麗綠裝,為科學發展提供生態保障。在未來5年內,湖南重點開展生態屏障建設、城鄉綠化美化、森林濕地保護、林業間接減排、林業防災減災、千億產業培育、繁榮生態文化、林業科技創新、生態綠心提質、林業改革創新的“林業十大綠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