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生態文明實驗區貴陽國際生態研討會之“氣候治理與低碳發展研討會”18日在此間召開,來自海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全球關注的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問題,并為其“開良方”。

當今世界,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生存發展帶來的威脅日益顯現,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已成為世界各國廣泛共識和強烈的政治意愿,能源變革和低碳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
在加拿大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院原院長亞瑟·漢森看來,在繼續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的同時,也要去延緩氣候變化,這是中國的一個責任,也是全球的愿景。
亞瑟·漢森說,全球氣候治理可采取一些新的策略加速綠色發展進程,如利用德國、美國的風能技術。在發展綠色以及低碳、氣候治理方面可以進行一些細節的討論,加入到氣候變化協議當中。同時,應當引入金融行業,共同助推低碳的發展。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何建坤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必須推進全球范圍內的革命性變革,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向綠色和低碳轉型。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也必須要有一個公平正義的國際制度作為保障,以實現全球范圍的綠色發展和合作共贏。
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1997年通過《京都議定書》,再到2015年達成《巴黎協定》。2017年6月,美國政府宣布將推出《巴黎協定》,引發全球熱議。
美國環保協會高級副總裁大衛·菲斯特說,作為美國公民,我們并不是代表美國政府,但會繼續應對氣候治理和致力于低碳發展,很多美國企業開始接受低碳和綠色發展路徑。
大衛·菲斯特介紹,目前在美國也看到有很多國會議員反對特朗普的言論,美國聯邦政府如果想要完全放棄《巴黎協定》,也不是一件易事。
全球氣候治理中國將發揮重要作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副主席馬利克·阿明·阿斯蘭·汗認為,不管是在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還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中國都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目前,中國已是世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節能降碳成效顯著。公開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底,中國單位GDP強度已經比2005年下降了42%,基本實現了哥本哈根大會提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