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化的現象和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2015年12月,第21屆全球氣候變化大會在巴黎成功召開,達成了人類歷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協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會上,中國明確表示將于2017年建成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2016年9月初,在G20杭州峰會上,中國宣布完成巴黎協定的國內審批,并向聯合國遞交相關法律文書,彰顯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碳交易體系作為市場化的減排方式,在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廣泛應用,已成為眾多國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市場工具,要在全球層面實現2℃目標,應構建絕大多數國家共同參與、統一協調的碳減排市場體系。
為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2011年中國宣布批準廣東、深圳、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七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并于2013年開始全面啟動碳交易試點。經過三年的運行,各試點碳市場積累了有益的市場經驗,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市場形態。如廣東堅持采用配額有償發放模式,北京積極開展跨區域碳交易,上海配額一次發放三年,湖北未經交易配額不得存續,重慶企業配額自主申報的配發模式等,各試點碳市場不斷探索與創新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教訓。
自2016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以來,全國碳市場建設進程加快,相關立法與配額分配工作不斷提速,各試點碳市場機制與產品創新頻現,市場發展逐步成熟,市場熱度與交易量較上個履約年度大幅上漲。一旦全國市場建立起來,中國碳市場將超越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控排企業與投資機構對于2017年全國碳市場的啟動滿懷熱情與信心。
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全國七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交易量共計11121.29萬噸,交易金額達30.54億元。其中一級市場交易1774.41萬噸,交易金額8.26億元。二級市場線上交易5194.06萬噸,交易金額14.45億元;線下交易4152.82萬噸,交易金額7.82億元。廣東、湖北、上海成交量分列全國碳市場前三。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的預期,到2020年全國碳市場交易規模將有望達到12-80億元,若未來打通期貨交易通道,則將擴容至600-4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