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6年后的短短兩周,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跌幅超過15%,并創下15年來新低。
一位不愿具名的經濟學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BDI指數大幅走弱反映出市場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下滑,在影響國際貿易的同時,對中國市場也存在輸入性通縮風險。包括目前石油價格等工業品的進一步下跌,將對PPI存在持續打壓。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或將正式步入通縮時代。此外,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也于近期表示,通縮是2016年年內危及增長的最大風險。
現狀:PPI四年負增長
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CPI漲幅為1.4%,創下六年來新低,與此同時,全年PPI同比跌幅進一步加深,連續四年出現負增長。
林采宜表示,綜合PPI與CPI指數外,從商品價格也可以看出通縮趨勢非常嚴重。
經濟學家張其佐預計,主要工業品價格可能繼續下降。2016年,生產資料價格(采掘業、原材料等)持續低迷、供給相對過剩仍將是PPI負增長的主要壓力。
產能過剩方面,鋼鐵、煤炭、水泥、有色等工業品庫存仍均處于高位。以煤炭為例,根據中煤協近期對外公布的“摸家底”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煤礦產能總規模為57億噸。而按照2015年煤炭消費量35億噸估算,中國煤炭產能過剩22億噸。
此外,在利率方面,2015年央行五度降息,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一季度的2.75%降至1.5%。
“通常情況下,存款的基準利率接近1或者到0之間,實際上就是接近0利率了,這都是通縮時代的一個特征。”林采宜進一步指出,利率處于下行態勢,目前1.5%基準利率仍有繼續下行空間。但她同時表示,通縮本身影響有限,就像感冒中的發燒。治療發燒并不是最終目標,整體經濟改善,通縮也自然走向溫和通脹。
應對:強化供給側改革
如何防范通縮風險,多位專家學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最為實際有效的辦法就是進行供給側改革調整,積極去產能。
目前,價格下跌形勢最為嚴峻的便是上游產業的鋼鐵、煤炭、石化等產能,這些產業的產能利用率從低于70%或在70%左右徘徊。對此,林采宜認為,如果這些過剩產能能夠有效出清,企業利潤將回升。由此企業預期將發生改變,進一步刺激投資。
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除了要堅決的有效進行僵尸企業的淘汰,尤其去房地產庫存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還要降低企業成本。進一步減費降稅,適當減少企業上繳的社保費用。此外,有效推進金融改革、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大金融扶持實體經濟力度,簡政放權等。“企業成本降低了,其供給信心就會增強。”
此外,屈宏斌認為,在貨幣政策方面,應進一步降息、降準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釋放流動性。降息的力度要足夠抵消通脹走低的影響,而降準的力度則需在對沖資本外流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預計2016年全年還會有50個基點降息和400個基點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