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來說,全球氣候變暖竟成了“好事”。
中國政府稱,氣候變化對稀缺的水資源造成巨大破壞。但是批評人士指出,中國極力推進工業化和大量水電項目也有責任。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一份報告中稱,中亞和喜馬拉雅山脈冰川減少將影響下游流域的水資源,包括中國。
“一些地區已經接近臨界氣溫水平,”路透獲得的IPCC總結報告草稿稱。
“亞洲部分地區的洪水和干旱增加將加劇農村的貧困,因會對大米作物產生負面影響,并會導致食品價格和生活成本上升。”
氣溫上升很可能會加速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冰帽融化,或造成先發生洪災,接著出現干旱。由于季節性冰雪融化減少,將會令包括長江在內的中國河流水源不足。
今年,中國發布了全國水利普查。普查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數據庫里28000條河流消失,僅剩不足23000條河流。
水利普查并未給出河流消失的原因。中國氣象局稱,1970年以來,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主要河流一直在縮小,該趨勢可能繼續。
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稱,觀察到中國不同地區的降水量有很大波動。
他表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員考慮的一件事是氣候變化將增加不確定性。在一些地區,水供應狀況已經變得很嚴峻。
但是氣溫上升只是中國諸多問題的部分原因。其中很多問題與人口過剩、極力推進工業化以及大量依賴工程技術方案來灌溉作物和管理稀缺的水資源有關。
南京大學研究員周磊(音譯)表示,中國水資源短缺更多源于城鎮化和水資源管理的問題,并非氣候變化的結果。
他稱,在其家鄉江西,水資源體系包括地下泉水、池塘、濕地以及溪流等,但過去20年災難性的城鎮化計劃、建設狂潮和大型運輸項目令這些全部遭到破壞。
中國政府已承諾將投入數萬億元來改善水資源供應,清理河道以及保護地下水。
但即便中國的水資源供應保持穩定,隨著人口的增加,中國的人均水資源量預計將進一步下滑。目前中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100立方米,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