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如何消除公眾對于建設核電站、化工廠、垃圾處理廠安全性的擔憂?本報記者在美歐四國走訪后發現,政府與企業主動全面公開信息、讓公眾全程參與政策制定等,是贏得民眾信任的關鍵。
垃圾廠利益共享
本報駐英國記者 黃培昭
眼下在英國,圍繞擴建希思羅機場、修建第三條跑道,機場附近的居民正躺在機場候機大廳進行抗議。“鄰避”居民的態度是:對政府擬建大型公共設施的必要性基本持認可態度,但不接受這些設施修建在自家門口。如何破解“鄰避效應”,也就成了一些重大工程實施前不得不認真考慮并妥善解決的問題,稍有不慎就會激化矛盾,甚至陷入被動。
“調動民眾的積極性,讓盡可能多的居民擁有直接參與權,并切身感受到大型基礎設施的好處,同時,對民眾曉以利弊,進行細致耐心的釋疑解惑,并在建筑的外觀設計上注重美感等,這些都是英國破解‘鄰避效應’的主要做法。”倫敦布蘭特區區政府負責對外宣傳的官員布朗對本報記者表示,即使很小的項目,都涉及大家的切身利益,個體的訴求不盡相同,支持和反對都很正常。
本報記者的郵箱里經常會收到區政府發來的郵件,告知準備改造某段路、計劃把某個停車場納入在建項目,甚至連砍伐幾十年的大樹都會就此征求住戶的意見。隨后,區政府還會舉行“聽證會”,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可以暢所欲言,最后由負責項目的專門委員會根據主流民意投票決定。
在英國的街道上,人們幾乎看不到垃圾。在垃圾處理方面,英國有哪些秘訣呢?有專家指出,英國立法到位、政策和法規完善是根本原因。自1848年英國頒布《公共衛生法》以來,與垃圾處理有關的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等法規不斷得到完善。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科學技術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吉爾認為,“參與、透明和信任”是垃圾處理成功的關鍵。他表示,由于垃圾焚燒而引發的環境、健康等方面的危害在英國并沒有引發任何社會動蕩,其中,激發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政府做到在建項目的公開透明,讓民眾對項目將帶來的好處以及潛在的危險等享有充分的知情權等,都是寶貴的經驗和成功之道。
在吉爾看來,西方國家城市發展的經驗表明,讓居眾早期就參與計劃,可以在政府和公眾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和信任的橋梁,使事情“更加好辦”。他說,民眾有權查閱垃圾焚燒廠對環境影響的全面評估報告,這種信息透明公開、讓民眾早期參與的做法,往往會起到出人意料的正面效果。
激勵和補償,也是英國垃圾處理值得借鑒之處。激勵是指政府承諾,垃圾處理廠在建地的居民可以分享垃圾發電所帶來的各種收益,并享受項目建設所帶來的就業機會和各類培訓等,推動社區居民成為有效的“項目利益相關者”,即成為“實際上的項目受益方”。補償機制,即在家庭事業費等方面對當地居民實施優惠政策,譬如,當地居民通過地方政府直接參與能源服務項目,包括垃圾轉換能源項目,就能減免水電費或燃氣費用等。
據布朗介紹,在垃圾廠的設計、規劃和建造上,英國相關部門實施公開招標,不但要求投標者具有雄厚資質和一流專業水平,還要求把審美等元素融入垃圾廠的設計中。視覺上的審美效果極為重要,垃圾廠應該避免人們下意識地與“臟”“臭”等字眼相提并論。如果能做到美觀、大氣,一眼看上去根本不像垃圾處理廠,與周遭環境完全融為一體,達到建筑學與美學的和諧統一,是優先考慮的入圍選項。
核電站信息透明
本報駐法國記者 李永群
盧瓦爾河谷素有“法蘭西后花園”之稱, 法國貝勒維爾核電站就位于盧瓦爾河畔。若非親眼所見,記者難以相信眼前的景象:核電站冷卻塔與古老的城堡相映成趣,綿延的葡萄園與核電站竟只有一路之隔。
今年2月起,法國核電站方圓10公里范圍內的居民可以免費到藥店領取政府發放的碘片。一旦發生核事故時,這種碘片可用于保護人體甲狀腺免受放射性碘的傷害,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碘片的有效期為7年。這是自1997年以來法國核安全局發起的第五次預防核事故運動,上一次是2009年。至于核電站方圓10公里之外的居民,各省都建有碘片儲備。
法國核安全局副局長阿蘭˙德爾梅斯特表示,今年打算“在輻射保護文化方面取得進展”,尤其在毗鄰核電站的區域,人們要了解放射性泄露的正確應對方法。為此,政府有關部門會同“地方信息委員會”等組織了30多場公共信息會議,與公眾開展相關交流。目前,法國共有38個隸屬核電設施所在省議會的“地方信息委員會”。這些“地方信息委員會”向核電運營商提出的問題必須在8個工作日得到答復,每年組織到電站現場參觀,舉行至少兩次例行會議,讓公眾向核電運營企業代表就核電站重要信息和運營情況提問。為應對恐怖分子可能襲擊核電站的風險,今年8月法國成立了國家核安全特別指揮部,以便協調、改善對核設施與核材料的保護。
“及時發布信息、采取相應行動等可以使周邊居民的擔憂最小化,比如發放預防用的碘片。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相信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感覺自己受到了保護。”斯特拉斯堡大學研究“鄰避效應”的專家帕特里克˙龍達在其分析報告中強調,“鄰避效應”容易讓人聯想到地方利益過度保護。
另一位專家尼古拉˙馬歇蒂表示,應對“鄰避效應”,必須采取多種形式讓公眾參與核電站的選址、設計、生產直到核廢料處理等各個環節。除了核安全局,法國還設有“地方信息委員會”“公眾信息中心”等,爭取公眾的理解、支持與監督。
1981年,法國政府頒布行政令,規定核電運營企業與周邊居民根據自愿原則開展交流,負責監督安全運營和信息透明,據此核設施“地方信息委員會”應運而生。2006年6月,法國頒布《核電安全與信息透明法令》,賦予“法國核安全局”獨立的行政機構法律地位,將“地方信息委員會”納入法律范疇并保證了資金來源。法令對核信息透明的定義是“為保證公眾獲得可靠的核安全信息而采取的全部措施”。核電站任何排放界限的改變與取樣變化均需征求公眾意見,所有核電站必須向公眾提供有關水質取樣、核廢料及環境監督的信息。每個核電站均擁有“公眾信息中心”,核電站周邊環境監督綜合報告必須每月在所屬核電企業的官網公布以備查。每個核電站要撰寫有關環境監督的年度完整報告,即“核信息透明與安全報告”,并遞交“地方信息委員會”。
2014年3月9日,3500多名法國、德國及瑞士反核民眾在法國費森海姆核電站外集會,要求關閉核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