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片精心疏導
本報駐美國記者 章念生
1979年3月28日凌晨4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里島核電站內紅燈閃爍,2分鐘內核反應堆停止工作,大量放射性物質溢出。此次核事故被定為五級(最高為七級),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
時任總統卡特派核能監管委員會資深官員哈羅德˙代頓前往現場。在場記者問代頓:核電站內出現大量氫聚集,是否會發生氫爆炸?他回答說,氫越聚越多,是會炸掉穹頂的。這一回答,導致核電站周邊地區20萬人驚恐撤離。
事實證明,代頓的回答是錯誤的。如果沒有蒸汽,氫會爆炸。但當時核電站內部,氫與大量蒸汽混合是不會發生爆炸的。那次事故中只有3人受到超負荷輻射。幾天之后,居民們又搬回原地。代頓回到華盛頓后即被降職,后來他主動提出辭職。
美國核能研究所董事杰克˙艾德羅從事核能工作數十年,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組主席、世界核協會董事。他說:“許多人因為缺乏知識而對核電產生不必要的擔憂,美國人也一樣。但經過政府、企業以及民間機構的不懈努力,在核電站建設問題上,“鄰避效應”已經不太明顯。”艾德羅說,三里島事故后也曾出現過大規模抗議活動。不過,由于核電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核電站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隨著人們對氣候變化問題關注度不斷升高,核電作為清潔能源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美國民眾對核電的支持率一直在上升。
美國專業機構“比斯科蒂公司”與“奎斯特全球研究”今年4月聯合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美國核電站周圍16公里的人群中,89%的人支持發展核電,69%支持增加核反應堆,90%認為核電對滿足未來的用電需求很重要。世界核協會的數據顯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核電生產國,占全球核能發電的30%以上。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德國等國停止了核電發展,但美國決定繼續發展核電,美國的4所核電站將陸續于5年內投產發電。

2016年2月19日,美國紐約民眾組織游行,抗議位于紐約州哈德遜河畔的內陸核電站。

2015年11月6日,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來自德國庫卡公司的新一代工業機器人參展亮相,該機器人可輔助化工企業的日常生產和安全監測。
核電在民眾中得到普遍支持,一方面得益于政府機構的有效監管。政府機構主要著力于制訂安全與環保規則、資助研發、設定核電發展目標,促進技術更新換代。同時,在民眾中普及知識,消除對核能利用的擔憂;另一方面,經營核電業務的企業,也將信息透明、知識普及作為推動業務發展的一大要務。此外,包括電影制片人在內的環保達人,也為核電的正名而不遺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