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并首次把這一概念寫入了黨代會報告,這是對人民群眾生態訴求日益增長的積極回應,也彰顯了執政黨治國理政的新理念。
建設“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理念的升華
“十八大報告有很多亮點,其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是一個大亮點。作為環保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振奮,深感責任艱巨、使命光榮。”環保部部長周生賢代表在十八大新聞中心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說。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說,“雖然生態文明這個詞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這次是系統化、完整化,帶有一定程度的理論化,是我們黨對資源環境保護、節能減排一系列戰略思想方針的再概括和再升華。”
黨的十六大提出“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五年前,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生態文明”。
五年后的今天,十八大報告再次論述“生態文明”,并獨立成篇。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
過去十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空前加強。
十年間,全國累計完成造林面積8.63億畝,是歷史上造林面積最多的時期,全國森林覆蓋率由16.55%增加到20.36%。
十年間,我國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業環境準入門檻,頒布了實施清潔生產標準,建立落后產能淘汰機制,實施了新的飲用水衛生標準,推進了PM2.5等新國標監測……
歷經60多年建設發展,我國日益走向繁榮富強。毋庸諱言,許多發達國家工業化時期出現的問題也擺在了中國面前。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山西朔州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由于過度依賴煤炭產業,生態環境背負著沉重壓力。“目前,朔州正大力弘揚和傳承右玉精神,以‘建設自然、生態、現代、宜居的幸福新城’的發展方向,努力實現轉型跨越。”山西省朔州市委書記王茂設代表說。
從“求溫飽”到“盼環保”、從“謀生計”到“要生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生存健康的關注越來越高。大慶市委書記韓學鍵代表對此深有感觸。“十一五”期間,大慶市加快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城鄉居民收入實現倍增,人民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我們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真正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舒適環境的需求,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楊偉民說。
建設“美麗中國”呼喚著發展路徑的綠色轉型
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河北邢臺市委書記王愛民代表體會深刻。一度,邢臺市在發展工業時由于環境污染,外面的好項目進不來,優秀人才留不住,原有的企業也想往外搬,邢臺經濟也從全省中游掉到了倒數第二。“這讓我們認識到,絕不能因為追求GDP而以犧牲環境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代價,走生態發展、綠色發展之路才是正確的選擇。”王愛民代表說。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呼喚著發展路徑的綠色轉型。
“保護生態和促進發展其實并不沖突。”貴陽市委書記李軍代表說,貴陽市從2007年底開始把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作為科學發展觀的總抓手和切入點,5年來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7%。“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快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單位生產能耗下降了26.8%,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空氣優良天數達到55%以上。
“山清水秀的生態美本身就是生產力。”廣西河池市委書記黃世勇代表一語中的。
在陜北黃土高原的溝壑間,如今也出現了一座“森林城市”。陜西省延安市委書記姚引良代表說,“實施‘綠色延安’13年來水土流失大大減少,而且這13年是延安經濟發展最好的13年。”
安康市北靠秦嶺,南依巴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年調水總量的28%來自這里。安康市委書記方瑋峰代表說,安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建設生態,有效破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王茂設代表認為十八大報告中這“三個發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
在浙江杭州、河南南陽、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當前我國的東、中、西部地區都普遍將生態文明放在重要位置,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生態立市”成為眾多城市的戰略選擇。
建設“美麗中國”要靠生態文明制度呵護
“美麗中國”要有科學發展的格局之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美麗,更需要制度呵護。十八大報告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四個方面,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部署。
“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來達到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這樣的目標,成為我們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一個路標。”周生賢代表表示,我們將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設美麗中國的引領者和實踐者。
“生態文明建設最終要靠制度法規來保障。”李軍代表說,希望報告可以加上“重視生態文明立法工作”。
“防止把生態文明建設簡單化、片面化、消極化。”河南信陽市委書記郭瑞民代表認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應糾正生態文明建設會阻礙經濟發展、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就不能發展工業、推進生態建設主要是綠化美化環境等認識誤區。
山西財經大學黨委書記楊懷恩代表說,僅僅是號召和觀念轉變還不夠,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領導干部考核的標準和辦法,完善問責獎懲制度,形成適應生態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約束”。
“與制度結合的監管才是有效的監管,歸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設的力量。”山西運城市委書記白云代表說,要將經濟社會建設中貫徹綠色發展的實踐同向群眾宣傳普及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結合起來,推動綠色現代化和綠色價值觀齊頭并進,使老百姓更加自覺地支持綠色發展,投身綠色變革。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代表認為,中央和地方綠色創新應激勵相容,中央是綠色發展的規劃者,地方是綠色發展的實踐者。既要集中優勢打殲滅戰,如主體功能區的生態安全體系建設等,更需要打持久戰,如推動節能減排、減碳等行動,持之以恒地愛護自然、保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