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上海的綠地系統布局還是點、線結構的“見縫插綠”;30年后,上海憑借“規劃建綠”,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并形成“環、廊、區、源”相結合的城鄉生態空間體系,促進市域綠地、耕地、林地、濕地的有機融合和連接。昨天,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亞太會議在上海召開,上海的城市綠化發展方式得到國際頂級園林專家一致認可。
市綠化市容局透露,上海將通過更加多樣的風景園林技術,實現“街頭繁花似錦、公園禽鳥飛翔,到處看到濃蔭遮蓋的步行廊道、形式多樣的垂直和屋頂綠化”的建設目標。
據統計,2005年至2009年期間,上海生態用地降幅明顯。為此,上海改變了傳統城市綠地建設中常見的“見縫插綠”方式,推行“規劃建綠”,以上海大都市圈大環境綠地為基底,以城市敏感區為核心保護區域,以外環、郊區環形成兩大主要環城綠帶,新城、新市鎮周邊綠化形成次要的郊區城鎮環,規劃了全新的梯形分布、組團布局的綠化體系。經過建設,上海的城市綠化改變了以點、線為主的零散格局,綠化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大大提高。截至2011年底,全市綠化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38.15%和12.58%,全市擁有公園156座。預計到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與生態宜居城市相適應的城鄉綠化生態網絡體系框架。
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是世界風景園林界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學術組織,IFLA亞太區年會是其最主要的學術交流活動,也是亞太地區風景園林界最重要的學術活動平臺。記者了解到,在本次大會頒出的IFLA優秀園林獎中,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集團)總院園林景觀分院的湘江生態改造項目獲得了環境保護類二等獎,這是上海連續第5年獲得IFLA優秀園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