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浙江全省民營經濟萬人大會在杭州舉行,杭州市遞交的《2012年民營經濟重大投資項目》中,正泰太陽能等一批新能源、服務業低碳型項目,占據了119個投資項目中的大半。
“低碳是我們反思工業文明下城市發展的成果,是城市發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進步,代表著未來城市的重要發展方向。”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黃坤明說,杭州市委、市政府早在2009年底就作出《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決定》,提出要把杭州建設成為低碳經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環境、低碳社會“六位一體”的低碳城市。
綠色GDP從哪里來
產業結構低碳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
翻閱杭州市《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決定》,記者發現一項重要的指標,就是到2020年,全市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50%左右。這一指標比全國高5到10個百分點。
在低碳經濟方面,《決定》提出,產業結構將實現低碳化。為此,杭州市圍繞著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著力形成較高層面的“三二一”產業結構。2011年三次產業比重為3.3∶47.4∶49.3,已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
同時,杭州圍繞著優化產業布局來推進市區工業企業搬遷,推動工業企業向開發區、工業園區集聚。加快老城區“退二進三”步伐,為老城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更多的空間;圍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開發綠色產品。據統計,從2006年至2009年,杭州萬元GDP綜合能耗累計下降了18.1%。
2006年的杭州半山鎮,天空經常一片灰蒙,工業和生活污水直接就排入周邊的河流,居民苦不堪言。2007年,半山鎮大力進行環境綜合整治,3年搬掉了49家污染企業,而這些企業大多是全鎮納稅大戶。3年的重拳出擊換來了藍天白云。2009年半山地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01天,杭鋼河、沿山港河、下塘河等河道水質抽樣檢測,氨氮、總磷指標降幅達10%至32%。
污染企業搬遷完畢后,半山鎮在石塘村規劃建設了一個近800畝的都市型工業園區,打造低污染、低能耗、科技含量高的低碳園區,走上了轉型升級之路。摒棄過去發展工業重鎮的思路,半山鎮開始向現代新城蛻變,將第三產業作為推動半山鎮轉型升級的經濟增長點。
為打造低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杭州構筑了“3+1”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新能源產業,推廣綠色建筑,到2020年,力爭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以上;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8%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5%以上,打造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業,全面推廣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
低碳的力量來自百姓
低碳城市能不能建設成功,最終還是要看老百姓是否能夠從中獲益
早上7點20分,住在杭州城西的張先生準時從家里出發,騎上自行車去單位上班。40分鐘后,張先生準時到達單位。
住在市中心中山中路一幢老式樓房里的孫新寶已經從菜場買好菜,正將紅提和圣女果裝進一個特殊的果盆——半個風干的柚子皮。“柚子皮當果盆,不僅實用,埋在土里還可降解。”66歲的孫阿姨說,在她的日記里,記錄著不少低碳小竅門:用微波爐燒紫薯,高火比低火省時省電,口感還更好;家里冰箱的速凍間,裝七成滿最省電。
東平巷社區的田美生很注重培養下一代的低碳意識,在她孫子的房間里,放著一輛自行車,這是孩子每天上下學的交通工具。墻壁上的電源插座上沒有一個插頭,草稿本則是用廢棄的打印紙裝訂而成。
一天緊張的工作過后,張先生騎著自行車回家。孫阿姨則在廚房準備一家人的晚飯,在她腳邊,已經堆好了廚房垃圾、塑料、紙質包裝3袋垃圾。晚上7點,田美生帶著孫子來到健身器材旁,緩緩踩起了一種叫“太空漫步”的健身器材。
這就是杭州很多普通人一天尋常的低碳生活。
“低碳社會的成型,既需要政策引導,更需要普通市民在生活中參與。”浙江林學院院長、杭州市政府低碳城市顧問周國模說。
低碳的力量來自百姓,杭州在《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決定》中提出了總計50條新政,看似宏大的理想,其實都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公交零換乘。杭州將致力于構建一個由地鐵、公交車、出租車、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車形成的組合式公共交通網絡,實現“同臺換乘”,打造低碳化城市交通系統。
免費單車。進一步完善“免費單車”服務系統,加快建設自行車專用道特別是市區河道慢行交通系統,使“免費單車”真正發揮大公交體系的紐帶作用,成為杭州建設低碳城市的最大亮點。
綠色建筑。從2012年起,所有新建住宅和房地產市場上銷售、出租或建造中的商品房,必須事先領取節能等級證書。
陽光屋頂。2009年至2013年,杭州市要實施50萬平方米的“陽光屋頂”,建設地鐵、杭州東站樞紐等一批光伏發電建筑應用示范試點。
杭州市市長邵占維說,低碳城市能不能建設成功,最終還是要看老百姓是否能夠從中獲益,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才能行得通,走得順。
出行方式改變發展模式
公共自行車不僅改變了廣大市民的出行方式,它所倡導的低碳、綠色的概念,正成為杭州城市發展的清晰指向
Alexandra獨身從美國來到杭州。吸引她來的是杭州的西湖。
可是,有些景區出租車不能進,公交車站點離景區就更遠,最理想的就是自行車,讓Alexandra高興的是,她正想著租一輛自行車暢游西湖的時候,就看到了公交車站旁邊整齊停放著的一排紅色公共自行車。
在杭州,這些自行車已經成為城市里一道風景。對外地游客來說,騎公共自行車出游已經是飽覽杭州美景的不二選擇,對于杭州市民而言,騎車上班、回家,周末騎車暢游蘇堤也已成了生活的主要內容。
早在2008年5月1日,杭州就開始了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的試驗。如今,公共自行車不僅延伸了公交服務,而且成了杭州人短途出行的主力軍。目前公共自行車的日均租用已突破20萬人次,最高日租用量32萬人次,每輛自行車日均租用超過5次。
如今,這些紅色自行車,已成為杭州低碳城市的一大標志。據初步測算,目前公共自行車平均租用時間約為0.56小時,每次出行里程按2公里計,全年二氧化碳減排量可達34500噸。
有專家認為,公共自行車不僅改變了廣大市民的出行方式,也改變了整個城市的發展模式,它所倡導的低碳、綠色的概念,正越來越成為杭州城市發展的清晰指向。
杭州市西湖區是西湖龍井茶的原產地,坐擁西湖、西溪濕地等美景,是杭州最具生態優勢的城區。打造低碳城市并不是簡單的二氧化碳的減排,更是對原有生活品質的提升,為此,西湖區提出了打造“全國最美麗城區”的目標。
2011年底,中國美院風景建筑設計創意產業園正式開園。西湖區委書記王立華告訴記者,近年來,西湖區緊緊圍繞打造“全省文創第一區”總目標,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推進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作為建設現代服務業強區、創全國最美麗城區的支柱產業來抓,每年安排扶持資金8000萬元用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2011年前三季度,西湖區實現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106.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8.4%。
“提升生活品質,打造美麗城區,包含在經濟繁榮、文化先進、環境優美、服務完善、社會和諧等許多方面,歸根到底都要落實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上。”西湖區區長朱黨其說,西湖區將致力于創造美好環境,同時將繼續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把這一區域建設成為文化特質鮮明、藝術氛圍濃厚、創意產業發達、生態環境一流的全國文化發展示范區。
西湖區的實踐與發展模式,正是杭州打造低碳城市的縮影。專家認為,杭州目前正處在人均GDP從1萬美元到2萬美元的發展階段,要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跨越,就必須審視現有的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質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