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0日召開的“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說,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國家的戰略資源,已成為繼氣候變化后又一全球環境熱點問題、博弈新焦點。為推動我國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等,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到國家層面。
據悉,聯合國大會把2011年—2020年確定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號召實施“全球2020生物多樣性目標”和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等。“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由環保部、發改委和科技部等25個部門組成。
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說,我國作為生物多樣性大國,近年來保護工作雖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生物多樣性總體形勢仍然不容樂觀,生物資源流失和喪失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物種資源底數不清,技術支撐能力薄弱,監測監管能力不足,體制機制不順,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資金投入不足等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保護工作仍任重道遠。
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我國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野生高等植物瀕危比例達15%—20%,有223種脊椎動物面臨滅絕,約44%野生動物呈數量下降趨勢;野生稻原有分布點的60%—70%已消失或萎縮等。
李干杰說,在組織實施“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地方各級政府是生物多樣性保護責任的主體,需把生物多樣性內容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中,加強對地方政府保護工作的績效考核等;加強重點環節,特別是優先區域和自然保護區內的生物物種資源的日常監管;開展生物多樣性與減貧試點示范,我國生物多樣性豐富優先區域多位于老少邊窮地區,將把保護工作和扶貧開發、農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結合起來,降低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對生物資源的過度依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