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全面動員和部署“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強調要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打贏節能減排持久戰和攻堅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是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準煤(按2005年價格計算),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化學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排放分別減少8%,氨氧、氮氧化物分別減少10%。方案還把全國分為五類地區,每類地區制定不同的指標。國務院將每年組織開展省級人民政府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評價考核,未完成任務的地方政府將被問責。
要實現以上目標,調整資源和能源稅率、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加強節能減排管理和推廣市場化機制等重點工作固然必不可少,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產品出口更是勢在必行。但筆者以為不能僅倚重能源合同管理、碳交易等新事物新方法,更要注重在傳統方法路徑上多下功夫,尤以幾點至為關鍵:
一是“節能”,即大力發展節能改造工程和節能環保產業。據有關行業協會和專家測算,截至2009年底,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已達1.71萬億元;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預計將超過3萬億元,占GDP的8%左右。
要大力發展節能改造工程和節能環保產業,節能環保設備研制就要先行。一般而言,節能環保設備主要指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治理設備、降噪節水設備和環境監測分析儀器儀表等產品。近年來節能環保產業蓬勃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層出不窮,但存在的問題和隱患也不少。主要表現之一是技術裝備水平落后,核心知識產權嚴重缺失。我國現有環保企業1萬余家,生產品種達3000多種。但90%以上環保設備的技術水平距發達國家落后20年,設備成套化、系列化、標準化、國產化水平低。國產科學器材行業,尤其是科技儀器制造生產,幾近消失。
表現之二是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魚龍混雜、無序競爭。目前大型環保企業只占全國環保企業總數的2.8%(其中約65%為兼營),近90%是小型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常規產品生產相對過剩,高端產品又嚴重短缺,大量依賴進口。
二是“減排”,即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積極使用先進技術工藝改造或替代傳統產業。
中國是世界工廠,工業占全國GDP比重為43%,但也是耗能排污的主力。據統計2009年工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總量的比重高達71.3%,造成的環境污染也占總污染比重的70%。
近年來各級政府持續加大對“兩型社會”和循環經濟的政策資金投入,但很多企業仍在大量使用落后技術工藝,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質量技術水平不高,基本還在因循勞動力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粗放型的老路。譬如我國目前在用的21大類機械產品占全國用能總量70%,但電力、鋼鐵、機械、石化等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39%,整體效能不高。燃煤工業鍋爐平均運行效率與中小電機、風機、水泵等系統運行效率比國際先進水平低20%,一次能源投入經濟體的綜合能效比發達國家低10%。發展清潔生產技術,可謂刻不容緩。
清潔生產是指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取先進的工藝技術裝備和管理等措施,減少或者避免產品生產、服務和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也可稱之為綠色制造。20多年來國內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表明,清潔生產是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循環經濟和減排環保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國已在20多個省市的400多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計,成立了20個行業或地區清潔生產中心,5000多家企業通過了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幾百種產品獲得了環境標志。“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建設循環經濟10大工程,創建100個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和鄉鎮,培育1000家循環經濟示范企業。
高端裝備制造業則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高端技術裝備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排放小、產業鏈長、帶動力強,是衡量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美日德等工業強國,都擁有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資源整合能力強的高端制造產業群。特點是競爭力強,技術創新能力好,工業體系綠色環保,文教、生產性服務業等軟實力突出,產業集群國際領先。
高端裝備制造業規劃到2015年,實現年銷售產值6萬億元以上。中國發展高端制造產業,必須立足國情、雙管齊下:一要通過產業轉型,大力發展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高端制造業;二要通過產業升級,由傳統加工制造向價值鏈的高端延伸。只有培育全球領先的技術、品牌、管理、創新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才能擺脫以規模取勝的禁錮,才能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高端產品國產化、出口產品高檔化,才能實現由工業大國邁向工業強國的戰略轉型。
三是加快兩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節能減排。
世界工業發展史上,發達國家先后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三次浪潮。特別是自動化形成了生產過程的“規范化、裝備化、集成化”,“規范化”排除了生產過程的隨意性,“裝備化”降低了人為因素影響,“集成化”使斷續制造過程連續化和企業管理集約化。規范化、裝備化、集成化為信息化創造了必要條件,也構成了兩化融合的基礎。不管是發展高端制造業、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還是用先進技術工藝改造傳統產業,不實現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就無法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所以兩化融合的本質還是工業的現代化、后現代化或再工業化。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前三次浪潮的任務尚沒有完成。在第四次浪潮前,如果照搬發達國家的發展套路,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結局當然是進一步拉大與世界經濟前沿的差距;同時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如果路徑選擇失誤,極可能淪為發達國家第四次浪潮的海外市場。推進兩化融合,如果先將信息化建設與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相結合,著力建設產品制造生產過程的信息化和數字化管理體系,筆者認為既穩妥務實也相對容易實現。
四是大力自主創新,獨立掌握核心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財富資源,是國家、企業的生存基礎和核心資源,也是全球競爭的焦點。無論是發展低碳經濟還是循環經濟,抑或是清潔生產,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市場和經濟增長的空間。世界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回歸制造”,其實質是謀求掌握制造領域的關鍵核心知識產權,從而塑造新的競爭優勢,繼續掌控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
發展低碳經濟,是世界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必然選擇。但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實現低碳經濟的目標,至少需要60多種骨干技術支持,而在這60多種技術里面,有42種是中國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術。欲在低碳經濟時代實現崛起跨越,中國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之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