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任何公益事業,可能跟低碳經濟、低碳理念,都是高度一致的。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各項行動更是與低碳理念密不可分。”4月26日,在“公益碳蹤平臺和綠色點亮未來”公益項目啟動儀式上,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孫楨分析了公益碳蹤項目與當前政府在氣候變化工作的關系。
孫楨指出,事實上,很多的低碳的項目和技術,都可以作為公益事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開發太陽能技術來促進西部地區建設,比如節能照明工程的建設,既是一些低碳項目,也可以做成公益事業。這就說明了解決全世界的環境問題和解決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問題是完全可以結合起來的。目前,正需要像公益碳蹤這樣的項目進一步的激勵我們,更加堅定的執行這項工作。
他指出,面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建設公益碳蹤平臺,從總體來講,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機制建設的工作,特別是對于各種公益項目核算,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貢獻。我們都知道在剛剛過去的十一五期間,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今年的十二五規劃已經出臺一個多月了,我們正在學習十二五規劃綱要,這也反映了中國政府、民眾對氣候變化的認識進一步的提高。
孫楨認為,氣候變化有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要想明白;二是要說清楚;三是要做得要有效率,落實行動。首先要承認,氣候變化是一種既存事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是科學發展的問題。其次要說清楚,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的問題,這涉及到氣候變化的體制、機制建設問題。最重要的是行動,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的開展一些溫室氣體的統一核算,包括在工業領域、建筑、交通各個領域。公益碳蹤項目在公益領域進行探索、核算,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對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制度建設發揮很好的促進作用。
孫楨表示,希望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共同做好啟動階段的一些項目,為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他同時指出,這個工作也是一項提高公共意識的活動,能使大家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和解決中國面臨的各種資源環境問題,具有內在的高度相容性,通過政府、民眾、企業、公益組織的共同協作,從而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同時處理好資源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