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森林到底能產生多少碳匯?只有建立完善的政策體系和計量體系,制定細則,才能全面、準確掌握全國林業碳匯現狀。”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秦皇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志新面對中國綠色時報記者,表示他一直對森林碳匯保持高度關注。
“我認為森林碳匯是促進林業發展的動力之一,碳匯林業發展起來,能夠促進林業本身及周邊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曾在秦皇島市林業局任職的劉志新對林業依然保持著深厚的感情。
“目前,林業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共識。但我們國家的自然條件差異大、森林類型復雜多樣,導致一些地方上開展的研究工作類型劃分標準、研究結果等缺乏系統性和權威性,同時碳匯計量和監測技術不全面、計量與監測的標準規范近乎空白,難以滿足我國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需要。”劉志新表示。
劉志新建議,中央財政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應對氣候變化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預算資金,爭取盡快建立完善體系,準確掌握全國林業碳匯現狀、變化、分布、結構、潛力,為我國參與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編制國家溫室氣體清單、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供及時、準確、可靠的林業碳匯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