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房慶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現在節能降耗、綠色環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逐漸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甚至是一種時尚,這與“十一五”期間國家大力推行節能減排的政策和措施是分不開的。“節能減排在我國可以說是成效顯著、任務艱巨”。
節能體系逐漸適應市場經濟
記者:2010年收官之際,我國落實節能減排任務的基本情況如何?
房慶:中國提出節能減排,把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約束性指標,力度之大,在國際范圍內都很少見。“十一五”期間,根據中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的態勢,全國上下圍繞20%的節能目標認真落實各項節能減排的措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節能成效,有望完成20%的節能目標。若目標達成,“十一五”末,可累計節約一次能源約6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5億噸。
記者:多年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動節能降耗,在政策層面為節能減排打下了怎樣的基礎?成效如何?
房慶:首先,“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法制化建設得以完善。2007年10月,十屆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節約能源法》,在法律層面上將節約資源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此后,新節能法的配套法規和標準不斷完善,“十一五”期間,我國還頒布實施了《循環經濟促進法》。《能源法》也在起草過程中。
我國節能政策不斷強化。2006年,我國政府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我國政府再次強調“堅持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此后,又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去年5月份,為確保“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國務院再次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節能的戰略地位,為我國節能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目前,適應市場經濟的節能體系逐漸成型。“十一五”期間自上而下、各行各業深入開展節能工作。綜合資源規劃和電力需求側管理的推行,節能產品認證和能效標識管理制度的實施,節能自愿協議機制的推廣應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推行,節能投資擔保機制的建立等一系列新方法的實施,使得我國節能體系不再單一依靠國家的行政手段來執行,適應市場經濟的節能體系逐漸成型。
多方政策向節能領域傾斜
記者:落實節能減排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速度就會放慢腳步,對于企業來講,無形中加大了成本支出,怎么能確保政策的貫徹落實并取得實質性的成效?
房慶:“十一五”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在節能領域的財政預算,實行了大量有效、良性的財政激勵政策。“十一五”前四年,中央共安排財政和預算投資1285億元用于重點節能工程獎勵、淘汰落后產能專項轉移支付、基礎工作建設等各項節能工作。去年還安排了833億元用于支持實施重點節能減排工程。此外中央財政還決定安排20億元,用于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項目。
在稅收方面,財政部于2007年和去年6月份兩次發布了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商品出口退稅的通知,尤其是去年6月份更是取消了406項商品的出口退稅。另外,“十一五”期間,國家在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方面發布了4大類30余項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節能減排,形成了有減有免、有獎有罰、多種優惠、可抵可免的一整套稅收優惠政策體系。
在價格方面,我國政府采取了差別電價、峰谷電價、分時電價等有利于節能的電價政策。自2004年以來,各有關部門5次發文出臺并完善差別電價制度。
在金融政策方面,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等出臺相應政策,要求各金融機構進一步改善節能環保領域的直接融資服務,多角度拓展節能環保企業的籌資渠道。
“十一五”期間,通過調整有關的稅收、價格、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大大限制了低附加值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大幅削減了高耗能行業產品的出口;加速了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
應當改進全國“一刀切”
記者:我國目前環境污染問題仍然比較嚴重,進一步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未來有哪些需要改進的方面?
房慶:當前,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約束性指標在全國基本上是“一刀切”。這雖然便于統一操作、統一考核,但是考慮到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發展規模、產業結構的不同,未來在相應的節能工作安排中,應充分考慮各地方、各行業、各種企業類型的情況,予以區別對待并分類指導。
譬如,對于正在經歷大開發的西部地區,它們的發展,更多地依賴資源,因此在追求GDP發展的同時又要它們完成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指標,就有相當大的困難。而對于深圳這樣經濟水平高、更多依靠高科技以及資本發展的城市來說,完成指標不成問題,那么下一步就應當在新興產業、節能技術、新能源、低碳經濟等方面再起領先帶頭的作用,使得越來越多的節能技術、產品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節能形勢嚴峻 需要全民努力
接過房慶的名片,密布的碎小花紋讓我好奇。“這是再生紙,節能環保不是口號,而是要身體力行。”房慶說,每個人生活習慣中碳排放的數量看似微小,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以眾多人口乘數計算,就是巨大的數字:如果每個家庭都采用節能光源,一年可節電700多億千瓦時;每個家庭都選擇節能冰箱,一年可節電400多億千瓦時。兩者相加,相當于三峽電站的發電量。
房慶表示,“十二五”時期,能源消費的增長幅度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依然十分巨大,一方面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對高耗能產品的需求不可能減少,另一方面,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生活和建筑物用能將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也就是說,未來十年能源消費的剛性增長將難以改變,如果繼續延續新世紀頭十年里能源需求年均2億噸標準煤的增速,無疑將會為我國能源的可持續供應、生態環境的保護、對外承諾等多方面帶來巨大的壓力。在當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規模受到諸多限制的情況下,必須依靠節能來大幅度削減能源的需求,節能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全社會還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為一個普通百姓究竟能做點什么?房慶說,如果在買空調、電視、冰箱的時候,每個人都能算總賬,即使能效高的產品價格略貴,也能堅持選擇這些產品,就是為節能減排出了一份力。
城市交通難題越來越難解,車主們少開車,既緩解交通,也減少排放。房慶告訴記者,如果我們每月少開1天車,以全國1300萬輛私家車計算,每年可節油約5.54億升,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2萬噸。全國少用一半的塑料袋,可節約6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