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長作序、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編寫的《南南科技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適用技術手冊》(中英文、第一版)近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大會期間對外發布,受到發展中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的廣泛歡迎和好評。
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16屆締約方會議(COP16)、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第6屆會議(CMP6)、公約附屬機構會議(SBSTA/SBI 33)、特設工作組會議(AWG-LCA 13,AWG-KP 15)在墨西哥坎昆召開。《南南科技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適用技術手冊》首次出現在中國展臺上,受到各方的廣泛歡迎。該手冊是科技部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第八項目“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課題四“面向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適用技術轉讓研究”的重要階段性成果之一。
曹健林副部長在手冊序言中指出,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關乎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利益和人民福祉。當前,氣候變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已經越來越突出,嚴重威脅著發展中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科技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許多發展中國家所處的自然環境、發展階段以及在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發和推廣符合發展中國家國情的氣候友好技術,對于提高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南南合作框架下開展科技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非常有必要。它將有助于發展中國家更好地了解本國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需求,增強本地技術研發和吸收能力;有助于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與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相結合;有助于將應對氣候變化與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相結合,促進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全人類共贏。南南合作不應該也不可能免除發達國家根據公約要求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開展能力建設等義務。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低、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易受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為此,中國研發推廣了一批應對氣候變化的成熟適用技術,形成了較完備的適用技術體系,為中國節能減排、適應氣候變化和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愿意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開展科技合作以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希望手冊能夠進一步推動發展中國家在科技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合作研發、技術轉移與推廣應用、技術培訓、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合作,提高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促進共同發展。
《南南科技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適用技術手冊》由科技部國際合作司靳曉明司長任編委會主任、交流中心孫洪主任、合作司陳霖豪副司長任編委會副主任。手冊遴選了國內在可再生能源、農業、林業、廢棄物利用、水資源、資源環境、防沙治沙、建筑節能、工業節能減排、民用和商業節能減排、減災防災、健康等領域的成熟適用技術,其中絕大多數技術已在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得到了成功的示范或應用。通過8月蘭州在舉辦的“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研討會”,以及10月天津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會議期間召開的“加強南南合作,通過科技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主題邊會和“發展中國家科技應對氣候變化技術合作國際研討會”。同時,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收集了國內科研機構及企業的技術信息及在發展中國家應用的成功案例,廣泛地聽取了發展中國家就適用技術需求提出的建議,并開通了科技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英文網站(http://www.cstec.org.cn/en/),提供手冊及其他資料免費下載。未來中方將與有關國際組織及發展中國家合作,進一步完善該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