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公布了“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據其研究,預計到2030年前后,我國能源發展將出現歷史性轉折點。
2030年我國能源產業轉折的標志是:煤炭年利用量越過峰值;煤炭科學安全生產和潔凈化達到先進水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峰值;核電上規模,突破試驗快堆技術;太陽能發電、風電和生物質能等走上規模發展;天然氣和水電開發有大幅度進展。
根據中國工程院的預計,如果我國能源消費保持前幾年平均8.9%的增速,2020年我國能源消耗將達79億噸標煤,占目前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一半;即使能持續實現每五年GDP單耗下降20%,但繼續保持9%的年經濟增長,2020年我國能耗也將占目前世界能耗的三成。
上述戰略研究為我國能源中長期發展階段戰略定位為:2050年前的40年,是我國能源體系的轉型期;2030年前20年是轉型其中的攻堅期;2020年前10年則是轉向科學發展軌道的關鍵期。2050年以后,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組合將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
該項課題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說:“我國能源消費特別是煤炭、石油消耗量,必須要設置"天花板"。2020年能源消耗總量宜控制在40億噸標準煤左右,2030年約45億噸標煤,2050年約55億噸標煤。”
客觀地說,將2020年的總能耗控制在40億噸標煤左右,是一個十分困難的戰略指標。 此前,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江冰稱:“到2015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0億到42億噸標準煤。”
相較國家能源局,中國工程院對能耗總量的控制更為苛刻。杜祥琬說:“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控制高能耗產業,轉變經濟增長內容,把GDP年增長控制在7%-8%左右,才能保證發展質量、效率和環境友好。”
按照中國工程院設計的能源發展路線,未來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將大幅下降。
研究報告稱,205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所占比重可望降至40%甚至35%以下,其戰略地位應調整為重要基礎能源。2020-2030年,中國煤炭產量有望達到峰值,煤炭合理、安全的產能在34億-38億噸。
報告稱,我國應盡量降低煤炭消費增長速度,使煤炭消費總量盡早達到峰值,此后,總能源的增量將由清潔新能源補充。
在煤炭產量設計中,中國工程院首次提出“煤炭科學產能”概念。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告訴記者:“科學產能的具體指標要求是,綜合機械化程度70%,百萬噸死亡率0.1-0.01,安全費用將在生產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鼓勵支持礦區作充填開采,不同開采業應該同時實現土地復墾率達到75%、煤炭資源回收率45%以上,條件復雜、埋深度大于1500米的難動用儲量暫不列入可采儲量。”
在上述指標約束下,中國工程院建議我國2030-2050年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產能規模不宜超過38億噸。
杜祥琬說:“到2050年我國將基本完成能源體系的變革,實現能源供需模式的科學平衡。在能源結構中,潔凈能源將占到一半以上,并呈繼續增加勢頭。”
中國工程院預計,2030年國內產天然氣可達3000億方,加上進口可達4000億-5000億方,天然氣將占到一次能源的10%以上。屆時,天然氣成為我國能源發展戰略中的一個亮點和能源結構中的綠色支柱之一。
水電是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第一重點。2020年、2030年、 2050年水電裝機可望達到3億千瓦、4億千瓦、4.5億至5億千瓦。同期,非水可再生能源總貢獻分別達到2億噸、4億噸和8億噸標煤。
而核電是中國能源長期重大戰略選擇,可以成為中國能源的一個綠色支柱。2020年核電裝機可望建成7000萬千瓦,2030年達到2億千瓦,2050年達到4億千瓦。2050年核電將提供15%以上的一次能源。之后,核電將繼續發展,成為我國未來的主要能源之一。
“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地位將由目前的補充能源,逐步上升為替代能源乃至主導能源之一。”杜祥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