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發改委確定的全國首批8個低碳試點城市之一,貴陽市日前有了自己的環境能源交易所,填補了貴州環境能源交易平臺的空白。通過市場化運作,該環交所將促進排放權、排污權權益交易的規范化、透明化,使環境權益價值化、價格化。目前,已分別與貴州興義市政府、清鎮市政府、貴州中水恒遠項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簽署了相關合作協議。
據悉,貴陽環境能源交易所由貴州陽光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發起成立,股東還包括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貴州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和貴州CDM技術咨詢中心。
貴州陽光產權交易所董事長黃利輝介紹,該交易所經營范圍主要涉及三大板塊:排污權交易,合同能源管理以及碳減排交易。包括環境事業投融資服務、排放權項目服務、生態補償機制信息咨詢服務、排污權交易服務、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減排技術交易等。
在該環交所掛牌儀式上,貴陽市市長袁周表示,這是該市在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創新型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次創新和大膽嘗試,將成為推動低碳經濟和生態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
事實上,今年年初,貴陽的部分農民已經在環境權益的交易中獲益了。作為全國首個農戶沼氣自愿減排項目(簡稱VER)的受益者,貴陽市開陽縣南江鄉村民蔣興順獲得了今年的“沼氣池碳減排補助金”20元。今后的20年內,他每年都能得到這20元補助。
自2000年起,貴陽市將農村生態能源建設作為探索農村循環經濟模式的核心項目,以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為重點,建成了22萬口農村戶用沼氣池,覆蓋人口近百萬人。此項目建成后,按每一口農村戶用沼氣減排二氧化碳4.5噸計算,貴陽全市每年可減排99萬噸。這些減排量,成為日本某公司眼中的“商品”,最終被對方購買。
盡管如此,貴陽環境權益交易因缺乏一個區域性、統一的交易平臺在與國際對接時到受很大限制,該交易所的建立必然形成一個大的市場,聚集貴陽乃至貴州所有要轉讓的排放權指標,并通過市場機制激活政府掌控的排放權資源進行市場化的操作。
黃利輝介紹,有了沼氣,農民就不燒柴或煤,可折算成VER(自愿減排)指標來交易。
此外,貴陽公交公司的減排量也將被納入交易體系。他告訴記者,通過實施“油改氣”工程,貴陽市正在運行的1976臺公交車中,已有756輛公交車使用“液化天然氣”作為燃料,與普通汽油公交車相較,這類汽車的尾氣排放一氧化碳下降了80%、碳氫化合物下降70%,鉛氧化物下降40%,這些減排量均可通過環交所進行交易獲得利益,以進一步推動減排,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