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環保聯合會主辦的“低碳發展研討會”近日在河北省北戴河召開。來自環保、能源、地質和氣候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就我國應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如何走低碳道路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本版摘登與會代表發言,以饗讀者。
人文因素是氣溫升高關鍵
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院士孫鴻烈
低碳排放和氣候變化問題,我想從3方面來談:
一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變化。二氧化碳的濃度在過去的地質時期變化不是太大。從冰芯資料來看,1800年以前,大氣中的CO2濃度和溫度變化相對穩定,但是在1850年以后,C O2濃度不斷上升,上世紀90年代后期更是上升明顯。
二是溫度變化。世界上被觀察的20條冰川的長度都在下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溫度的升高。2010年全球溫度異常變化,特別是北極附近,出現了異常暖的情況,北極冰融化迅速。據分析,2010年可能成為最近130年來最熱的一年。
三是二氧化碳與升溫的關系。關于二氧化碳與升溫的關系,有人認為現在的升溫與地球歷史上的升溫一樣,都是自然現象。現在不少院士、專家持這種觀點,我不同意。我認為二氧化碳與升溫直接相關。過去歷史上當然有過高溫,但這段高溫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急劇上升,不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地球升溫有3個因素:天文、地文、人文。天文是太陽輻射的變化,周期長,不是十年八年能顯示出來的;地文是指火山噴發、大陸漂移等,這些也都是區域性的,不是全球的;而人文指的就是現在化石燃料燃燒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人文因素是我想說的結論,人文因素是導致氣溫升高最關鍵的原因。
弄清起因抓住關鍵
原國家環保局副局長、清華大學教授張坤民
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它包含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內容,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大進步。其目標是應對氣候變化、確保能源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通過提高能源效率,大規模使用可再生能源與低碳能源,研發應用減排技術,盡可能增加碳匯,引導低碳消費等,以建設低碳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國家權益和人類命運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經濟從高碳能源轉向低碳能源的一個必經階段。英、日、美科技基礎強,低碳發展規劃早,但我們現在動手也不算晚。
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國際競爭是低碳經濟的3個起因。低碳技術的創新與大規模使用和社會經濟體制機制的改革調整,是實現低碳經濟的兩個關鍵。從國情出發,低碳經濟越早規劃越主動,“政產學研”必須齊努力。首先要摸清碳排放底數、分解控制指標,確定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環境標準,積極推動低碳省(市)和低碳社區試點;至于研究實施“總量控制和碳交易”、征收碳稅、構建綠色財稅體系、鼓勵大規模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大研發投入和引導綠色消費等,這些都是應該有序推進的工作。
促進發展方式實質性轉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善同
基準情景下,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到2020年將達到54億噸標準煤。由此帶來的SO2、粉塵等各種污染物的排放將進一步增加,這將給國內環境帶來更大的壓力。同時,不斷增加的能源消費特別是石油消費也給資源供應帶來壓力,增加了經濟安全風險。
因此,中長期內,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主要是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經濟發展協調性較差。經濟發展協調性較差的表現多種多樣,但根源在于目前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如果采取配套多種綜合措施,推動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則不僅經濟增長速度能有所提高,而且發展的協調性也會顯著增強,產業結構將更加優化,城鄉差距得以縮小,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也會顯著降低。
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發展方式實質性轉變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要采取多種措施特別是利用稅收等價格調節手段,促進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調整政府支出結構,提高政府對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的支出比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與居民相關的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也可減輕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從而降低儲蓄率,增加消費,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消費投資協調發展。
同時還要不斷提高城市化質量,適當加快城市化進程。我們認為,中國在未來只有轉變了發展方式,才能又好又快發展。
構建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巡視員高廣生
低碳有無特定內涵?我認為有。可以從幾方面來講:低碳講少排放6種溫室氣體,但這6種溫室氣體并不是全部都與節能有關,因為節能并沒有包含可再生能源結構的變化;從整個生產系統來說,生產低碳產品,目的是在整個使用過程中達到碳足跡最小,而不是單單從能源的角度出發。例如生產水泥的時候,水泥生產熟料的比重占得越來越少,這就是改變生產工藝的過程;從消費理念的構建來講意義也很重大。總體來說,低碳比節能內容更廣,意義更大。
要切實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一是建立低碳的生產體系、產業體系;二是構建低碳的消費模式,讓群眾有低碳理念,以低碳生活為榮,同時要構建低碳消費的環境和條件;三是發展低碳技術;四是構建完善的政策法規和統計測量體系。
推廣CCS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原地礦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前主席張宏仁
低碳道路的選擇,必須根據每個國家的國情,在這一方面,我們國家最大的國情,就是能源資源以煤炭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費仍將繼續增加。怎樣才能既增加煤炭消費以保證能源的供應,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CO2的地質封存,又稱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and Seques-tration ,簡稱CCS),即從大型排放源捕捉CO2,將其壓縮灌注到地下含水層封存起來,是一條比較現實的出路。
用纖維素生產液體燃料乙醇,也是一條很有希望的路子。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因而也是最大的秸稈生產國,每年至少產出5.7億噸秸稈。如果能用秸稈生產酒精,既增加了能源供應,又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秸稈和木材廢料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而半纖維素只有用特殊的酶才能轉化為糖(五碳糖),后者又要用特殊酵母發酵生產乙醇,剩余的木質素可用作燃料。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找到成本較低的酶和酵母,但很長時期未能取得突破。
生物碳匯很重要主要潛力在林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沈國舫
生物碳匯擴增在發展低碳經濟中具有特殊作用和巨大潛力,尤其對我們發展中國家意義特別重大。其主要潛力在林業,也要發展低碳農業和水產業,同時要保護好草地和濕地,以減少排放。
如在林業方面我們可以采取的具體措施有:植樹造林,大力推進全民義務植樹,實施重點工程造林,加快珍貴樹種用材林培育;實施能源林培育和加工利用一體化項目;實施森林經營項目,擴大封山育林面積,科學改造人工純林;加強森林資源采伐管理,加強林地征占用管理,提高林業執法能力,提高森林火災防控能力,提高森林病蟲鼠兔危害的防控能力;合理開發和利用生物質材料,加強木材高效循環利用等。
在農業方面,要發展低碳/氮排放的生態農業;優化土地利用,增加碳匯潛力,支持發展低碳高效農業,引入新的農村碳匯補償機制;發展大中型沼氣工程,加強養殖業廢棄物利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發展家畜綠色飼料工程減緩甲烷排放;加強科學研究和能力建設等。
依靠大政府降低碳當量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低碳學組秘書長崔大鵬
看低碳要從熵這個角度來考慮,熵增使系統走向紊亂、混沌、無序,而熵減使系統趨于和諧、有序、生機勃勃。碳當量與熵是類似的概念,愛因斯坦認為能量是物質的本質,所有物質都可以換算成能量。那么碳當量就可以作為與外部性有關的能量的核算單位,也就是二氧化碳的核算單位。碳增就是高碳經濟,碳減就是低碳經濟。碳當量包括二氧化碳,但也包涵其他所有外部性。簡要地說,低碳經濟就是碳當量(外部性)趨于最小化的低碳高效的經濟模式。
說到推進低碳發展戰略,首先必須依靠強勢大政府,所以中國在推進低碳戰略方面比發達國家小政府更有效率;其次是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歷史責任小,發達國家有義務在低碳技術和資金方面支持我們;第三,低碳發展模式是資本、技術、勞動力密集型的,這方面中國現在也有優勢,我們有一定的資金能力。所以,在低碳革命面前,我們與發達國家站在一條起跑線上。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堅定低碳發展的決心,戰勝挑戰,探索創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