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歐社會論壇第三屆雙年聚會在香港理工大學開幕。會議為期3天,主題為“會談與會流:中歐對話,錘煉共識”,約700多名歐洲國家和中國各地的政府官員、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會,就經濟、法律、教育、文化以及中歐在全球化中扮演角色、共同面對的挑戰等問題展開討論。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中歐社會論壇第三屆雙年聚會上表示,發展低碳經濟要“四管齊下”,即發展不排放二氧化碳產業、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技術、利用二氧化碳、處理和封存二氧化碳;對于中國來說,則需要減少排二氧化碳的產業。
成思危發表了題為《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演講中稱,要對火力發電等污染環境的企業進行征稅。2005年,我國由于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占當年GDP的13.5%,而當年我國GDP只增長10.4%,“也就是說,我們把潛在的環境債務留給我們的子孫了,這是絕對不允許的,所以,我們現在就要開始計算環境成本,就要逐步推進碳稅,要對一些污染環境的生產工藝進行征稅。這樣可以拉近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發電成本之間的差距。”
成思危認為,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大公司的生產中心,生產裝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算在中國的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