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政府近日下發了多個文件,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地質找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計劃設立地質找礦成果獎,鼓勵社會資本介入。
在新一輪找礦任務中,陜西省將以尋找“優、急、稀、特”礦種為重點,力求在煤層氣、頁巖氣等新能源,重要金屬、非金屬以及氦、鈮、鋰等稀有稀散礦產勘查方面取得突破。
該省決定,從2013年起,5年內每年從地方留成的兩權價款(即獲得探礦權、采礦權而向政府支付的價款)中列支10%,專項用于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按近年來兩權價款收繳情況看,每年大約有10億元的財政資金投入,5年將達到50億元左右。
同時,嚴格執行整裝勘查區和重點勘查區退出機制。對于長期占有勘查區塊不開發,又不參與重組、合作等整合的礦權人,責令其限期退出。他們希望,力爭再用5年左右時間,新增潛在價值4萬億~5萬億元。
在陜西省地質找礦突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該省副省長莊長興指出,地質找礦工作要把握和處理好短期突破與長遠發展的關系,要銜接好找礦突破與產業布局的關系,要處理好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還要處理好省內找礦與走出去找礦的關系,把主要精力和力量放在省內,同時充分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
該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衛華表示,近年來,礦業及相關加工制造業的支柱作用進一步穩固,完成產值由2009年的512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0961億元,年均增長28%,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60.5%提高到65%。在新一輪找礦任務部署中,他們將按照“統一規劃、突出重點、科技創新、強化管理”的原則,以尋找“優、急、稀、特”礦種為重點,積極構建“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質找礦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