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風能產業在5月下旬國家能源監管機構公布了一項新政策,要求未來的陸上和海上項目在價格上競爭,并在2019年通過拍賣機制獲得政府批準。
大多數可再生能源公司的股價下跌,因為市場被國家能源局(NEA)政策 - 風電發展管理要求(也稱為47號通知)所忽略。
作為中國政府一致努力打擊其可膨脹的可再生能源補貼赤字的一部分,緊接著修改后的風能政策緊隨其后的是限制太陽能發電的大規模新措施。
第47號通告釋放了若干新規定,要求地方政府和風能開發商推動降低風電并確保風能消耗。
例如,地方當局需要向北京提交風電消耗計劃,政策規定,如果不這樣做,將被禁止開發新的風電項目。
最令中國業界震驚的是,引入未來風電分配的拍賣式機制,其中價格競爭將成為關鍵因素,獲勝項目必須比現行上網電價(FIT)便宜。
在目前的機制下,地方當局對風電項目分配有最后的決定權。地方政府根據國家政策指導方針起草年度風力發展目標,然后獎勵與這些目標相匹配的項目。
中國風能協會(CWEA)秘書長秦海燕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說,這個過程幫助風力發電在中國迅速發展。但是,這種做法“面臨著許多問題,[最明顯的]是地方政府決定的標準不明確,缺乏透明度和不公平性,”秦說。
根據第47號通告中引入的新規則,地方當局需要建立拍賣機制和評分系統,以便從2019年起開始分配未來的陸上和海上風電項目。
他們被允許設計自己的評分公式,但都需要考慮公司的能力,技術和電力價格因素,價格是一個基本指標 - 根據競爭情況,在任何評分系統中“權重不低于40%”拍賣指南附在政策中。
該政策預示著引入競爭性定價以取代目前在中國風電市場部署的固定FIT定價方案。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風力發電項目都有固定的關稅價格,并由中國的監管機構定期調整。截至2018年,陸上風力發電的價格為0.4-0.57元/千瓦時(0.062-0.089美元/千瓦時),而海上風力發電的價格為0.75-0.85元/千瓦時(0.117-0.133美元/千瓦時)。
然而,從2019年起,“所有新的風電項目,陸上和海上的電價將由拍賣中的價格競爭決定”,新政策規定,“項目價格應低于標準風適合”。
這意味著FIT計劃在中國風電市場已經有十年的歷史之后,到2017年底累計總計超過188GW,增加了19.52GW。
MAKE高級分析師李曉陽(Wood Mackenzie Power and Renewables)稱,通過從FIT改為拍賣,到2020年達到風電電網平價 - 中國采取更積極的方式 - 這是NEA自去年以來制定的政策目標,在一份報告中評論道。
然而,在MAKE的政策更新中,李認為近期的市場前景不會受到新政策的影響,并且預計2018年到2019年的裝機量不會受到影響,因為市場之前已經保留了強大的項目管道 - 在新政策之前獲得批準并仍符合FIT計劃的資格。
然而,這一政策將導致未來幾年風電價格的下降。它將重塑中國風電市場的市場結構。
中國政治主導的南部地區風力發展“將受到拍賣機制的負面影響,”李說,因為高風險FITs曾經是吸引投資到這個低風速地區的最重要因素。
然而,“開發商將會越來越多地在這個地區的分布式風電領域尋找機會”,Li補充說。
電價下跌將壓縮項目盈利能力,這對市場參與者具有不同的影響。
MAKE認為,國家國有企業將主導拍賣,并將重點放在大型項目上,并具有財務影響力。另一方面,本地和私營公司在分布式風電市場上將更加活躍。
項目盈利能力的壓力也將傳遞給渦輪機制造商。
“因此,一級渦輪機制造商將進一步鞏固市場份額,而二級和三級風機制造商將因為缺乏研發能力和降低成本的能力而逐漸失去競爭力和市場份額,”風能咨詢公司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