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王志強 特約記者賈鳳)“我們圍繞降碳減排、提高熱效率、管控能耗推進節能技術攻關,提高加熱爐能效,每小時節約燃料氣70立方米、蒸汽3.5噸,預計全年可創效650萬元。”3月23日,遼陽石化芳烴廠芳烴聯合車間班長楊柏林說。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是我國油氣生產和供應的“三叉戟”,在我國央企、國企中擁有突出的位置。
傳統的石油化工行業不僅能生產綠色能源,也可消納綠色能源,具備發展新能源的條件。目前,不少石油化工企業已開始在此領域實踐。但因成本、規模等因素限制,石油化工企業發展新能源動力不足,需要更多支持政策。
3月8日,中國石化股份公司與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合作范圍包括中國石化現有煉油化工和未來擴建項目,雙方將充分發揮優勢,進一步強化長期合作關系。同時,雙方還將共同優化合資企業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運營。
近日,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國石化8家駐港企業充分做好到港資源組織調運,在港54座加油(氣)站全力保障香港油氣穩定供應,今年以來已累計供應汽油、柴油、石油氣等4萬多噸,并為香港在竹篙灣、啟德機場建設的1萬個隔離單位提供建筑工業用柴油等約20萬噸。
雙碳目標牽引下,國內發展綠氫的呼聲日漸高漲。2021年以來,大型能源企業及上市公司紛紛上馬綠氫項目,如中石化、國電投、華能集團、中石油等,其他領域企業如晶科能源、億利集團、協鑫集團等也紛紛宣布入局綠氫領域。此形勢下,有人甚至提出2021年是綠氫元年。氫能根據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不同,主要分為灰氫、藍氫、綠氫。目前國內氫能產量中,有超過60%的氫屬于灰氫,綠氫占比僅有1-2%,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眾多企業于此時涌入綠氫產業意欲何為?國...
我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規上企業數量明顯增加。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21年3月發布的《2020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濟運行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末,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規模以上企業365家,增加了63家,同比增長達20.86%。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2021年度綠色制造名單,中國石化所屬四家企業獲評綠色工廠,分別是:廣州石化、長嶺煉化、塔河煉化、催化劑上海立得分公司。至此,中國石化已有13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
中國石化所屬燕山石化順利通過首個“綠氫”標準《低碳氫、清潔氫及可再生氫標準及評價》認證,成為國內首家獲得清潔氫認證的企業,助力“綠色冬奧”。
2月11日,科技日報記者獲悉,位于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的慶園街、王泉營、金龍和燕化興隆站4座冬奧配套加氫站已經投入冬奧保障工作中,平均每日加氫量約為3噸,預計賽時最大加氫量5噸左右。目前,北京市已建成10座加氫站,其中8座加氫站已投入運營。同時,記者從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新聞辦了解到,自1月25日正式服務北京冬奧會至今,中國石化全力以赴保障冬奧用氫,中國石化集團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燕山石化)已累計出廠...
這種“一葉知秋”式的中國式浪漫,在2月4日晚的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被點燃。這個沒有引燃過程的點燃主火炬方式,可謂是百余年奧運歷史上的首創。首支以氫能作為燃料的火炬,用氫氣代替了丙烷或液化天然氣,將讓主火炬比往屆冬奧會節省99.9%的能量。氫能作為冬奧舞臺上能源體系的新選手,正在全方位演繹著綠色浪漫。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冬奧會籌辦重要指示精神,1月29日,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章建華帶隊赴北京市延慶區開展冬奧會能源安全保供工作調研。
在新一輪能源低碳變革浪潮中,2022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為代表的傳統能源央企將加快對新能源產業的布局。1月28日,中國石油召開黨組會議,再次強調將發力新能源的戰略基調。
記者24日從中國石化獲悉,中國首個投入規模開發的高含硫氣田——中國石化普光氣田累計生產天然氣超1000億立方米,氣源惠及長江沿線6個省、80多個城市、數千家企業、近2億居民。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及投資管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煤炭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煉制;成品油儲存、運輸、批發和零售;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煤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新能源、地熱等能源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咨詢、施工、安裝;石油石化設備檢修、維修;機電設備研發、制造與銷售;電力、蒸汽、水務和工業氣體的生產銷售;技術、電子商務及信息、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