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人工智能”首入全國政府工作報告,表明國家對新興產業的重視,人工智能將成為新一輪技術變革的核心。李克強總理指出要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確定這個主攻方向,可以說是抓住了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牛鼻子”。
2016年,國產機器人的應用范圍明顯擴大成為一大亮點。統計顯示,國產機器人首要應用領域依然集中在搬運與上下料,但服務的行業已經覆蓋到了國民經濟34個行業大類、91個行業中類,家具、服裝、煙草等消費品制造行業的機器人消費量均實現了成倍增長。

如今,工業機器人領域已經取得了驚人的進步,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電子電氣行業、橡膠及塑料工業、食品工業、物流、機械加工行業、焊接、熱處理、表面涂覆、打磨拋光、上下料、裝配、檢測及倉庫堆垛等諸多領域中。
機器人大量使用,是近年來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特點。統計顯示,自2013年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后,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大幅攀升。2014年全國銷售工業機器人超5.7萬臺,增長54%;2015年銷量增至6.8萬臺;2016年機器人安裝量更是高達8.5萬臺,超過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數量的30%。
“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軟肋有三:國外品牌占據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60%以上份額,技術復雜的六軸以上多關節機器人,國外公司市場份額約90%;作業難度大、國際應用最廣泛的焊接領域,國外機器人占84%;高端應用集中的汽車行業,國外公司占90%份額。”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公司總裁曲道奎說。
另外,傳統關節機器人(即機械手臂機器人)需要三類核心零部件:高精密減速機、伺服電機和控制系統。其中,高精密減速機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也導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相對復雜的多關節機器人一直是我國機器人企業的痛點。
具體來看,應用于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的六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被日本和歐美企業占據,國產六軸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不足10%。
但可喜的是,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我國工業機器人功能更多元化,我國國產工業機器人行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態勢愈發強勁,專業化分工的特點越來越明顯。當前,國內已經形成了沈陽新松、廣州啟帆、安徽埃夫特、南京埃斯頓等一批工業機器人骨干企業,同時,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等機構,也為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如何強化企業自主創新,助力本土企業突圍是關鍵。
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機器人產品質量。這不僅需要國家和地方的支持引導,還需要切實提高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需建立員工創新能力提升機制,把企業資源進一步向技術人才的選拔、培訓、使用和激勵上傾斜,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隊伍,構建活躍的創新文化氛圍,調動全體員工的研發創新積極性,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而從國家層面來說,國家應以產品質量為抓手,從研發、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大力支持創新能力強、技術先進的機器人項目,促進國產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突破創新,不僅使得“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還要使得整個產業特色明、品質優、競爭強。
中低端市場需求快速擴張,使得產業投資熱情高漲。但是,就產業未來可持續發展來看,如何由數量、速度型轉變為質量、內涵型,才是當前本土機器人產業發展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