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機器人應用逐漸呈現出三大趨勢,一是機器人系統及驅動成本下降;二是機器人由單臺應用走向生產線;三是機器人應用領域由制造業轉向民生。

6月10日,2017中國新興產業發展論壇于在北京舉行,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CTO徐方在發言中談到機器人行業的未來趨勢。
徐方認為,一是機器人會隨著技術的發展變得越來越便宜,從汽車和電子進入到一般的工業領域;二是機器人由單臺的應用走向了生產線,輸入車間;三是由制造業轉向了民生行業。例如服務類機器人,包括公共服務的,也包括康復,養老機器人等等應用。
機器人系統及驅動成本下降
近年來,自動化技術發展迅速推動了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發生,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而中國則是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在各項重磅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機器人產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在市場的增長同時,機器人的性能也隨之得到改進,機器人系統及驅動成本開始下降。有分析認為,未來幾年機器人將逐步滲透到工業領域的各個部門,到2025年制造業中由機器人承擔的工作將由10%的增長發展到25%,在英國一些工廠使用機器人至制造成本下降21%。
除了機器人控制系統,機器人減速機和示教器成本也會進一步削減。新技術的推出將使機器人更加易于使用,更加友好,而且成本更加低廉,這將有利于促進機器人在工業制造中的推廣使用。
機器人由單臺應用走向生產線
隨著機器人應用的不斷深化,單臺機器已經不能滿足生產車間大規模生產的需求,于是,智能化生產線也引入越來越多的工廠。
據了解,在全球的電子行業,至少有210萬個工作崗位需要依賴機器人,而類似中國這樣的低價電子裝配重鎮,將會需要更多的機器人,以保持它在世界工業版圖中的地位。為了應付汽車工業龐大的流水線,汽車廠商的車間必須實現高度的自動化。
作為全球知名制造廠商,富士康生產線就是典型代表。曾經有媒體在去年年底進入過富士康的機器人車間,近百臺不同型號和不同工種的機器人已經在廠區內開發、調試、運作,有的做電控測試,有的做場景性測試,已連續測試運行了一年以上。在規劃中,富士康現在的機器人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機械手”,其智慧相當于3至6歲的人類,但在更長遠的計劃中,富士康對此設定了更高的目標——未來機器人的智慧將相當于18歲的人類。
應用領域由制造業轉向民生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下,民生問題愈發引起公眾的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機器人由傳統制造業轉向民生行業已是大勢所趨。
以服務機器人為例,近幾年,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逐步發展,為機器人實現更多智能化的服務性功能奠定了基礎。“機器人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意味著我們已經在進入智能服務機器人時代。”新松機器人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如是說道。
不僅如此,當前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問題形勢愈發嚴峻。健康服務機器人也順應這一需求,通過語音識別跟老齡人進行交流,根據不同場景,對老齡人進行看護、服務以及醫療。還有致力于兒童教育的教育機器人,通過全雙工實時聽說同步,能與兒童親切自然地進行交流,實現主動互動地保護兒童的人身安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