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事關煤炭、鋼鐵去產能的3個文件同時落地,糾結的煤炭、鋼鐵去產能之戰箭在弦上。至此,包含了獎補資金、財稅支持、金融支持、職工安置、國土、環保、質量、安全在內的八項配套政策,以及整體實施方案全部制定并且公布。
就在同一天,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抓緊淘汰鋼鐵、煤炭等行業央企落后產能,要求央企兩年內鋼煤減產10%。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重點行業,煤炭、鋼鐵從中央到地方進入一場攻堅戰,預計將在下半年集中爆發。
下一階段,化解過剩產能不可避免地涉及人和錢,難度和要求都比較高,權威人士此前表示,去產能是"做減法",對地方就業、財力等都有影響,難度的確很大。
就在國家去產能的八項配套政策陸續出臺的同時,煤炭、鋼鐵行業卻迎來了一個復產高潮。由于價格有錢可賺,復產勢在必然。
汾渭CCI指數顯示,截止20日,煤炭主產地山西長治5800大卡動力煤坑口含稅價345元/噸,2016年以來累計上漲45元/噸,漲幅15%;山西柳林低硫主焦煤出廠含稅價590元/噸,較年初上漲70元/噸,漲幅13.5%。
"煤價上漲得益于去產能政策的落實。"山西一煤礦負責人表示,煤價不斷上漲讓他陷入焦慮之中,因為他現在想開工,但行情能不能持續卻不好說。
對于煤炭、鋼鐵行業的復產潮,最近,發改委、工信部的相關領導明確表示,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并未改變,短期煤炭供求形勢也未發生根本性轉變,鋼、煤上漲難以持續。同時,銀行信貸也收緊了對煤炭、鋼鐵行業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從中央層面看,這一輪鋼鐵煤炭去產能的力度、決心前所未有。目前,各個省份、地區的去產能軍令狀都已經制定,并且會每年核查成效。隨著煤炭、鋼鐵去產能全面進入實施階段,企業大量復產、人員安置、債務化解等將成為去產能過程中面臨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