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3.1%,經濟活動依舊疲弱;2016年和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分別為3.4%和3.6%,經濟活動復蘇更為緩慢。IMF對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均比去年10月份的預測下調了0.2個百分點。
IMF表示,全球經濟正處于調整之中:新興市場增長普遍放緩,中國經濟正處于再平衡進程中,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美國逐步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全球經濟如果不能成功駕馭這些重大轉變,增長可能受阻。IMF總裁拉加德近日曾表示,全球發展令人失望且不均衡,中期經濟發展預期正在變弱。她表示,自己一年前提出的“新平庸”——經濟長期低速發展——正日益成為現實。
報告認為,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下行風險主要包括:一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普遍放緩,中國經濟正處于再平衡調整之中;二是隨著美國退出異常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元可能進一步升值,全球融資條件可能收緊;三是全球避險情緒可能突然增強,導致脆弱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進一步貶值,帶來金融壓力;四是一些地區目前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升級,破壞全球貿易、金融和旅游業;五是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下跌削弱大宗商品生產國增長前景,能源部門債務收益率上升可能導致更廣泛的信貸條件收緊。
報告強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再度弱于早先的預測表明,通過需求支持措施和結構性改革提高實際和潛在產出已變得更加緊迫。在經濟增長長期低迷的全球大環境下,為了提高實際和潛在經濟增長,全球政策制定者面臨迫切壓力,應拿出支持需求側并實施結構性改革的雙重措施,其中結構性改革尤為關鍵。
IMF建議,發達國家的結構性改革目標應包括促進更高的勞動參與率、提高趨勢就業水平,應對私人債務積壓問題。同時,發達經濟體應繼續保持寬松貨幣政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新興市場則需要加強經濟脆弱性管理,重建抵御沖擊的能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結構性改革重點應是實現經濟增長動力源的轉換,以及打破基礎設施瓶頸、打造有利于創新的商業環境,提高人力資本。
對于備受關注的中國經濟,IMF認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必要調整以實現更平衡的增長。IMF首席經濟學家莫里斯·奧布斯特費爾德表示,IMF對中國經濟的預期與此前沒有變化,說明中國經濟發展沒有出現意外。IMF一直認為,6%到6.5%的增速對當下中國經濟來說是安全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