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1.4%,在完成3%的全年物價調控目標的同時,也創下2009年CPI負增長以來的新低。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解讀數據時指出,縱觀全年,食品價格仍是拉動CPI上漲的主要因素,其中“領跑”的豬肉、鮮菜價格分別上漲9.5%、7.4%。此外,非食品價格也出現了1%的上漲,其中保姆和小時工等家庭服務、理發、學前教育價格漲幅均高于5個百分點。
剛剛過去的一年,通縮一直是各方熱議的焦點。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除去極端高低值,去年全國CPI基本徘徊在1.5%左右,受小長假及傳統節日影響拉動,物價小幅上漲的情況也不明顯。
與此同時,CPI與PPI走勢的“喇叭口”越來越大,且短期內難見彌合跡象。不少業內人士均擔憂,背負著六年來的最差開局,新一年抗通縮壓力將有增無減。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也表示,由于國際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國內過剩產能出清進程緩慢,今年消費價格指數還將繼續下探,“目前來看,推進許久的結構調整、創新創業還不成熟,不少新業態仍處于萌芽階段,最關鍵的消費需求也沒有顯著增長。不難判斷,今年最能反映供求關系的CPI走勢難有起色”。
談及形成通縮的原因,不少專家給出了自己的分析。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近幾年進口大豆、稻谷、大米、小麥等糧食數量大幅增加,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低于國內價格,對國內相關商品價格的上漲形成了約束。財經專欄作家肖磊則進一步指出,影響通脹數據的因素是大宗商品價格和政府減稅政策,在原油等商品價格沒有企穩、政府稅收政策未加碼前,CPI上升動力明顯不足。
重壓之下,各項穩增長政策或將持續加碼。華泰證券宏觀研究團隊預測,近段時間人民幣貶值導致國際資本流出,外匯占款持續下降,為了對沖外匯占款的下降和維持流動性的穩定,央行或在春節前后實現降準。“實施‘雙降’只是聊以自慰,問題并不在貨幣政策的松緊度上。”陳及直言,“積極清退僵尸企業、大力促進創新、提升產品質量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