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操控的石油就是一把雙刃劍,美國利用石油將全球經濟玩弄于股掌,而失控的油價反而在試圖影響美元的走勢。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石油美元的衰落,油價和美元之間越來越大的差距對于新興市場及依賴石油收入的國家來說,總歸是一場巨大的風暴。
截至北京時間12月21日,WTI(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最新收盤價格報34.73美元,跌0.22美元,盤中最低觸及34.29美元/桶。布倫特油價報36.88美元,跌0.18美元,盤中最低觸及36.42美元/桶。12月21日國際油價創2008年以來新低,布倫特油價盤中更是創下2004年以來的新低。此次國際油價走跌除了美元加息的影響外,更是受到了需求疲軟、OPEC強調不減產等利空消息影響。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近年來,美元波動并沒有大幅度刺激油價跟著波動,有時候反而相反,這說明石油和美元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我們可能需要重新認識美元和石油的關系。“當前的美元很容易受到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宋清輝認為。
失控的石油價格
相對于通過控制產量來維持油價,當今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顯然更熱衷于在全球范圍內搶奪市場和需求,這使得原油價格越來越失控。
今年以來,沙特新國王背離了原來的保守外交政策,變得開始愛冒險起來。
此前,沙特國有石油公司獲得了韓國第三大煉油廠的控股權,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經在亞洲投資了三處煉油廠。近兩年來,油價下跌了一半以上,沙特和其他產油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來鎖定自己的客戶。目前亞洲在沙特的石油出口當中占據了70%的比重,自然也就成為了主戰場。
對于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而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收購煉油廠的股份,以確保這里的大多數原料都會來自半島王國。
隨著國際油價直直地往30美元跌去,石油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目前,伊朗正在準備提高自己的出口,俄羅斯在今年超過了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伊拉克和安哥拉也在蠶食沙特的地盤。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報道,伊拉克正與中石化商討共同組建一家石油營銷公司的事宜。具體來說,伊拉克方面計劃和中石化各出資50%,在新加坡設立這家合資公司,專注于向中國銷售伊拉克的石油。
伊拉克方面會負責供應原油,中石化會負責提供融資支持。雙方在合作的過程中,可能部署有競爭性的條款安排。
伊拉克與中石化考慮建立合資公司,正值原油市場暴跌疲軟之際。這表明伊拉克希望在嚴峻的環境下,更好地為之后更加激烈的競爭做好準備。
另外,美國正式宣布解除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伊朗石油最早將于下個月獲得解禁,都給了原油市場更多壓力。
擁擠的市場讓OPEC即使面臨著超低油價,也不敢隨意減產。
12月4日,OPEC重申為捍衛市場份額而在實際上放棄了產量上限,此后公布的沙特10月原油出口規模創4個月新高,同比增長7%。隨后,WTI油價跌破每桶35美元,刷新2009年2月以來最低收盤位。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每桶收報36.35美元,創逾11年來新低。
貝萊德駐倫敦的全球能源基金主管Alastair Bishop表示,“我們沒有料到OPEC今年會增加如此多的產量,尤其是伊拉克,此前并不預期伊拉克有能力突破瓶頸,從而能像現在這樣成功地提高產量。”
伊拉克6月份產油量日均440萬桶,創下新高,目前在日均430萬桶左右。原油產量自2014年6月以來飆升了40%,當時伊斯蘭國武裝分子開始在伊拉克逐步占據領土。
Bishop還指出伊朗有可能在明年重返市場,是造成市場波動的另一個原因。預期在2016年第一季度取消針對伊朗核計劃的制裁,將給已經供應過剩的市場增加額外產量。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陳鳳英指出,石油價格未來走勢主要看供求。短期來看,需求放緩或拖累油價進一步下滑。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沒有能力承受高油價。長期來看,隨著技術進步,美國頁巖氣以及巴西和加拿大油砂的開發利用成本不斷下降,石油產能會越來越過剩,未來石油供過于求的局面可能會長期存在。
美國高盛投行日前也預測,由于供給過剩,2016年全球油價將跌至20美元/桶。造成供給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伊朗重返國際原油市場,將導致歐佩克總開采量超過3200桶/天。高盛預計,油價跌破20美元/桶后,頁巖氣生產商將很快退出市場,石油開采量及鉆井設備數量將驟減,石油開采企業將無力承擔地質勘探及新產地開發所需投資,最終將導致開采量下降及油價上升。
瑞信的分析則認為,預計到2020年,美國WTI原油價格約為每桶60美元,相當于在當前水平基礎上回漲約50%,但也只是回到2014年12月初的水平,和2014年年中WTI每桶過百美元的價格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一些人仍心懷樂觀,預測油價在2016中期將反彈回升,因為導致油價崩潰的供應過剩到頂后會恢復平衡。
雖然多數機構看空油價走勢,但產油大國俄羅斯則顯得較為樂觀。12月21日,俄羅斯石油巨頭Lukoil總裁阿列克佩羅夫(Vagit Alekperov)接受CNBC采訪時,預測油價將反彈回到每桶40至50美元的水平。
Continental Resources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億萬石油大亨哈羅德·哈姆(Harold Hamm)也同意阿列克佩羅夫的預測。哈姆稱他察覺到石油增長的需求:“我們在供應市場中已經看到了巨大的增長趨勢,每年增長率約3%左右,所以油價有望迅速得到修正。”
事實上,國際原油價格緣何如此暴跌?基于對石油需求的不同判斷來預測油價已經成為主流,普遍觀點是需求大幅萎縮,供給過剩。一方面,在OPEC內部,原油爭奪戰進行得如火如荼。OPEC成員國也將繼續與其他產油國爭奪市場份額,讓市場來決定油價。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進一步壓制原油需求。
而美國的一舉一動,對油價的影響似乎正在被弱化,與此同時,石油美元也在大幅縮減。
石油美元隕落
事實上,國際油價不斷走跌,以及全球油價定價權的爭奪也在愈演愈烈,正使得全球金融市場曾經的石油美元開始隕滅。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后,美國與沙特及歐佩克其他成員國達成了一項永不變更的協議,就是用美元作為石油的唯一定價貨幣,也就是說要買石油就必須要擁有足夠的美元儲備,即必須拋售美元來購買石油。
“美元作為石油的唯一定價貨幣,兩者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美元上漲,石油下跌;石油上漲,美元下跌。因為受各種因素制約,所以也并非絕對,大體如此。”宋清輝說。
目前,OPEC實際原油日產量約為3150萬桶,其原油產量約占世界石油市場的三分之一,事實上,自2009年以來,OPEC國家的外匯儲備暴漲了60%至1.3萬億美元。如果算上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大國,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2萬億美元。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規模則擴大了80%,至4萬多億美元。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指出,因此,本質來看,即便沒有新的能源替代以及全球石油需求萎縮,國際石油價格的定價權也早已轉移。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以及本世紀初,由于石油美元的貿易結算機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權與定價權相分離,石油供給者卻不能成為定價者。石油與美元掛鉤的機制,也使美國擁有強大的石油定價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機制更讓美國獲得了巨大的資本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