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高規格接待,或率團隊訪華,被譽為歐洲“三駕馬車”的英、德、法三國領導人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頻頻向中國“示好”,而借著高層接連會晤的東風,中歐在經貿往來和項目投資等領域也更上一層樓。如今來看,不僅中英進入了“黃金時代”,中國與歐洲也逐漸步入“蜜月期”。有分析認為,中歐各有所長也各有所需是當前雙方越走越近的主要原因,歐洲經濟復蘇離不開中國的支持,中國經濟的全球布局同樣也需借歐洲一臂之力。
高層密集往來企業受益良多
英國在本次中歐關系進入“蜜月期”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國家主席習近平于10月19日-23日出訪英國,此訪也是中國最高領導人時隔十年之后再度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實際上,自2013年兩國關系“破冰”之后,中英的交流就逐漸熱絡起來,而在此訪后中英關系也被定性為進入“黃金時代”。
今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專機也將抵達北京,這已是默克爾第八次訪問中國。據了解,默克爾此行訪華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與中國就去年10月發布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的落實情況及如何進一步落實進行分析和商討。
緊隨其后的是將于11月2日-3日訪華的法國總統奧朗德,而法國重要的內閣部長幾乎全部隨行。據悉,奧朗德此次訪華的主要內容是與中國討論關于將在12月11日舉行的巴黎氣候大會的籌備工作。
由于高層近半個月頻繁的密切往來,幾國企業也在此期間受益良多。中英兩國企業在習近平訪問期間共達成約150項合作協議,涉及金額約400億英鎊,遠超預期;默克爾此次訪華或許也將促成兩國在汽車和航空領域的多項合作;奧朗德此訪雖不身背經濟任務,但中法在核電領域上的合作早已在英國的欣克利角結下碩果。
中國“騎士”補位歐洲經濟
長期以來,歐洲的債務危機、難民危機以及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讓歐洲經濟復蘇始終處在危險邊緣,在業內看來,對于復蘇疲軟、經濟萎靡、資金短缺的一些歐洲國家來講,中國這個遠在東方的“白衣騎士”,既能為本國帶來廣闊的消費市場,解決就業,同時也能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刺激本國經濟。
中英在能源領域上的合作一直都比較密切,去年6月李克強總理訪英期間,雙方就簽訂了一項總值為118億英鎊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協議,今年習近平訪英,兩國石油企業再度拿下上百億英鎊大單。
此外,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合作研究室主任張建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人民幣全球化的過程中,倫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自然希望能夠爭取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并以此鞏固自身金融中心的地位。而就在幾天前,央行宣布在倫敦成功發行50億元一年期人民幣央行票據,兩國同意大幅增加本幣互換規模。
不過張建平也表示,盡管倫敦在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競爭中占得一定先機,但倫敦也必須面對另一大金融中心——德國法蘭克福施加的壓力。另外,德國作為汽車制造大國,同樣十分依賴中國市場。以大眾汽車為例,有數據顯示,2014年大眾在全球銷量為1010萬輛汽車,其中,中國便占據了三成以上的市場。此次,深陷“排放門”的大眾汽車新任總裁穆勒也隨默克爾來到中國,也被業內解讀為看重中國市場的表現。
而中法在核電、航空、軍工等領域很早就開啟了合作,但規模始終不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表示,法國希望借著此次中法在核電領域的合作,在其他領域上也更進一步。
歐洲助力中國經濟布局全球
但中歐能夠步入“蜜月期”不僅僅是因為歐洲對于中國市場的依賴,放眼全球經濟,中國同樣也需借助英、德、法等歐洲大國的力量。今年10月5日,由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取得實質性突破,美、日等12個國家達成一致協議,近1.8萬種類別的商品將降低或減免關稅。
面對TPP帶來的貿易沖擊,張建平表示,中國急需與TPP之外的國家構建更深層次的貿易伙伴關系來對沖TPP所帶來的壓力,特別是在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協議(TTIP)尚未達成之前,中國需加緊與歐洲的聯系,因為一旦TPP和TTIP均達成,中國的貿易處境將十分尷尬。
此外,歐洲還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關鍵一環。劉向東表示,中國可以通過“一帶一路”擴大海外投資、疏解過剩產能,歐洲各國也可以通過“一帶一路”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和就業崗位。另外,張建平表示,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依靠創新驅動經濟成為主流,歐洲在研發、制造和技術上的優勢正是中國經濟發展所急需的。
不過劉向東也表示,中歐“蜜月期”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簡單。“目前,以英國為首的一些歐洲國家與美國的關系已不再像之前那么親密無間,而中國與美、日之間也存在諸多分歧,中歐之間相互靠攏實際上也是幾國之間平衡國際關系的一種產物。”劉向東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