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世界經濟論壇2015新領軍者年會的分論壇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介紹,目前,國際產能合作已經邁出了實質的步伐,中國已經在國外部署了一批重大工程、園區和項目。國際產能和裝備合作是世界產業發展和分工的潮流,也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其中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被確定為我國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的重點行業。
徐紹史談到,國家發改委聯合外交部做了60多個國家的國別調查,充分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區對國際產能和裝備合作的需要和訴求;其次,初步圈定了合作意愿比較強烈、基礎設施比較好的國家進行合作,這里包括來自亞洲、非洲、拉美、歐洲的15個國家。
其中,最典型的國家是哈薩克斯坦,第一批確定的早期收購項目25項;涉及230億美元;第二批項目有42項目,300億元美元。有兩個項目在今年年內就可以開工。哈薩克斯坦成為我國在中亞進行國際產能合作的支點國家。
對于產能和裝備的國際合作如何實現,徐紹史舉例稱,比如可以通過投資建廠、建設產業鏈和基礎設施建設來實施。就具體步驟而言,“要建立共享機制,政府之間、企業之間;明確框架方案,比如,近兩三年內做什么、怎么做;明確的項目清單,特別是工業園區和工業集聚區;要有融資安排。”
對于遼寧省而言,正在面臨著經濟機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過程中經濟下行壓力的“陣痛”,而發展國際產能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遼寧省常務副省長周忠軒表示,遼寧重化工占比較大,初級產品較多,在新一輪結構調整和升級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但是遼寧的產業基礎還在,科技力量比較雄厚,裝備制造的優勢較大,因此在裝備制造走出去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2014年就有433家單位走出去。同時“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發展產能國際之間的合作,對于遼寧工業基地改造升級、體制機制轉化都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就是一家已經開展了多年產能合作的大連本土企業。
該公司董事長陳永開介紹,就大連機床的經驗看,國際產能合作實際上經歷了兩個階段:首先是“走出去”,并購國外企業,與同行設立合資公司,通過并購和合資公司,企業獲得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迅速縮小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其次就是通過海外兼并、合資合作來推動提高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基礎上,企業全力推進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