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企,全面推動公司轉型對公司法務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作為營造法治新常態的重要力量之一,當中的法務工作需要適時的轉型與升級,立足新常態來謀劃和推動公司發展,這也是眾多企業都在關注的重大課題。深入研究新常態給公司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把握發展規律,明確發展目標,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法務力量也是關鍵一環。能源行業作為我國的經濟杠桿,走出去的路上需要更加切合行業需要的法律服務。
能源行業的互聯網+
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九個方面闡述了新常態的趨勢性變化,總結起來就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上從高速增長轉到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發展轉到質量效益型節約式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調整,中國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公司的法務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已經切實地感受到了新常態建設所帶來的影響。而公司法務所面臨的變化并非僅僅如此。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訂“互聯網+”的行動計劃,推動傳統經濟形態的轉型升級,促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的結合,提出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國家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作為未來十年的發展綱要和頂層設計。
互聯網與每一個行業的融合都將為企業呈現新的環境態勢,互聯網的高速更新也意味著企業要面臨的法律問題更加復雜,具有更大的可變性和未知性。
今年4月,阿里云計算和亞洲最大的光伏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陽光電力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新能源向“互聯網+”的產業更新。我國首個大型產業互聯網創新創業平臺,中航聯創平臺“愛創客”正式上線運行,號稱打造工業版的阿里巴巴。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總法律顧問李朝暉認為,“在手段上,信息化和法務融合成為必然趨勢,尤其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要善于將這個手段為我所用。大數據不是上網搜集頒布了什么法律或者案例,真正的大數據應該把各種法務方面的信息、數據進行充分整合,進行資源共享,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提出更加有效、更加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此外,近年來政府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成為經濟的發展趨勢,住建部、工信部先后推出了智慧城市的試點名單,覆蓋信息基礎設施、城市運行管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多個領域,這些通過互聯網有機連接起來,實現網絡化最優配置,需要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和運營模式。
法務深系行業發展
企業法務工作所需要的視野開拓既包含對于宏觀環境的把握,也包含對于所在行業的動態了解。其中能源行業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杠桿,在我國所處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節能減排的環保壓力越來越大,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倒逼我們國家不得不采取切實行動降低能源強度和碳排放的強度這些經濟約束性指標。曾經國民經濟的先行官,現在正處在歷史的轉折點。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經濟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要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作為長期戰略,提出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以及加強國際合作的重大任務和舉措,尤其在“一帶一路”推進油氣管網、油氣設備建設、完善能源應急體系和能源能力建設的背景下,積極推進能源體制改革和能源體制立改廢工作。2015年,新一輪的電力改革對于能源行業的影響也仍在發酵中。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臻介紹說,能源革命的新時代已經到來,未來能源開發和利用方式更加多元化,化石能源將走向清潔化利用,儲能技術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聯網以及電動汽車這樣一些新名詞成為能源領域的新寵。“能源行業的從業者有眾多的挑戰和機遇,對于法務人員提出了新的考驗。如何在能源立法滯后的情況下,協助企業提高項目環境評價等信息公開、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化解環境風險等等問題成為法務人員的重要使命。”
“能源企業法務人員有自己獨有的工作重點,尤其是在建章立制方面法務人員有著更高的使命,”中國能源法學會會長石少華提出,“首先就是要構建企業安全運營的核心規劃制度。當前能源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比較多,法治環境并不十分理想,要保障能源企業的安全運營,必須要從能源的生產、運輸、消費三個環節對企業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入手,進行相應的法律分析,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以確保能源企業的生產安全,預防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
而在常規工作以外,石少華認為法務人員還承擔著促進能源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工作。“過去大家做了很多工作,將來還有更多的工作可做。能源法務研究會聚集了國內產、學、研、政、律各路精英,未來能源法律建設前景很大。”
據介紹,近期國務院法制辦和國家能源局已經研究決定對于2008年提出的能源法草案進行新的修訂,并委托由深入行業與企業的能源法研究會承擔該項工作。
為能源企業走出去奠基
跟隨當下最熱門的“一帶一路”計劃,企業走出去的機遇大大提升,法律保障工作也緊急提上日程。
李朝暉提出,為了能夠進一步滿足國際化的要求,隨著企業走出去,海外投資、跨境并購、境外上市、工程承包以及法律訴訟、仲裁方面面臨的風險日益復雜多樣。在“走出去”過程當中,對中國投資并購、項目安全審查、合規要求等,使企業法務關注到各國法律復雜性,在不同體系下碰撞和摩擦,也增加了企業經營的風險。
而在走出去之前,跨文化的人才整合是法務團隊建設的基礎工作。在新環境文化融合問題上,特斯拉電動車法務總監裴穎認為這包含一個試錯的過程,“尤其剛進入新的行業、新的領域、新的國家,公司業務會根據實際需求不斷調整,對法律服務的需求也會相應的調整。特斯拉剛剛進入一個新的國家,跨國公司習慣用矩陣式的管理,大家從不同的角度所產生的評判標準就不一樣,文化融合很重要”。
“以人才選拔為例,我準備了一張表格,針對每一個職位寫出這個職位所需要處理的法律問題,”裴穎在分享經驗時說道,“我們分析這個問題背后,所需要的法律技巧以及一些人格特征,把這張表格交給利益相關方打分,并據此決定對于每一個職位的技能需求程度,再來篩選人才。當我們鎖定候選人之后,對現有團隊互補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我們必須去調整每個團隊成員的期望,從而形成統一的團隊文化。面對越來越多的跨界融合業務,我們需要法務人員快速學習、發展,成為不同領域的專家。”
除了公司內部的融合之外,中國企業間的融合也會有深遠的影響。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總法律顧問夏晶寒也認為,我們推動企業合作非常重要的就是“法務共同體”的構建,除了企業之間的,還包括“與專業律師的合作、國際合作”,要同已有的國際秩序和游戲規則對接,共同努力推進行業層面的體系完善。
新常態下的法治建設是企業即將踏上的新征程,是對總法律顧問以及法務工作人員的全面新挑戰。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國際環境的日益變化在為企業法務提供更大平臺的同時,也設定了更為復雜的待解之題。為中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這是最富有風險的挑戰,也為企業法務團隊蘊藏了最大的機遇。(◎文《法人》見習記者辛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