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山東大學俄羅斯與中亞研究中心在青島舉辦的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對接”一詞成了學者們討論“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詞——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和中亞各國的戰略對接以及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規則的對接,都成了熱議的話題。
給俄羅斯一顆“定心丸”
5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期間,中俄商定啟動中方“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歐亞經濟聯盟的合作對接,發表了《聯合聲明》。這份《聯合聲明》,在研討會上被中俄學者反復提及。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李新認為,《聯合聲明》是中俄政治和戰略互信的體現,相當于給了俄羅斯一顆“定心丸”。
當“絲路經濟帶”構想提出時,俄羅斯是有所疑慮的。用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國際關系系教授盧金的話說,俄羅斯對“絲路經濟帶”感興趣也不反對,但俄方更喜歡“歐亞一體化”這個說法。目前,歐亞一體化以歐亞經濟聯盟的方式體現。如今,“絲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以對接的方式確定關系,盧金表示,這表明中國支持歐亞一體化,并與歐亞經濟聯盟這個整體展開合作,這對中俄雙方都有利。
別局限在能源領域
在與中亞合作方面,多年以來雙方非常重視能源項目,一些能源大項目也取得實質性進展。現在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能源合作應是“絲路經濟帶”首要的合作領域。然而,中國社科院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所研究員李中海不這么想。
“‘絲路經濟帶’不應局限在能源領域,甚至不應以能源項目為牽引。”李中海說,如果繼續在能源項目上發力,而不考慮增進中亞國家的經濟增長能力和民生改善,“絲路經濟帶”就難言成功。李中海認為,如果中國和中亞國家在一些科技和非能源領域加強合作,將成為雙方擴大合作的增長點。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所俄羅斯外交研究室研究員姜毅認為,在能源合作上,要突破單純的買賣模式,在新技術新能源利用上開辟新合作模式,建立新的合作框架。
規則也需要對接
在研討會上,不少學者也表達了一些憂慮:靠簽大單、建大項目等方式,確實推動了“絲路經濟帶”的建設,加強了雙方政府、企業等層面的合作,但這也面臨一些問題。姜毅舉例說,像道路和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工程能否盈利本身就存在疑問,即便能夠盈利,其回本過程也非常漫長,“切忌頭腦發熱、攤大餅,要控制風險”。
另外,以“項目對規則”的做法,能不能持續,又有多少勝算?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馮玉軍分析,俄羅斯意欲主導歐亞地區在貿易、投資、人員、技術標準等方面的規則制定。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也應該和歐亞經濟聯盟、中歐自貿區進行規則對接,朝區域經濟一體化方向努力,才不至于目標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