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企改革“落地年”步入二季度,逐漸成為A股主流的各大央企,一次又一次地為甚囂塵上的“央企合并潮”提供佐證。
中國電建公告稱,公司擬向大股東電建集團發行股份,購買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北京設計院等8家公司100%股權,資產預估值合計為168.3億元。重組完成后,公司合計占有我國約80%的水電設計市場份額。
無獨有偶,有媒體報道稱,另一支央企大軍保利集團也正在與中紡集團商談兩大集團的整合事宜,目前基本達成的一致意見是,將中紡集團并入保利集團,預計下半年將進入實質性的合并階段。對此,中紡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確實有意向,正在談”,但并沒有透露更多細節。
北京現代產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彭劍彪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電建的重組路徑為同類合并的方式,即按照業務相近、優勢互補、有利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向來進行合并重組。其重組的目的是促進各種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做大企業規模、做強企業優勢。而保利與中紡的整合,則意味著非同類合并的新合并形式的出現,相信以后可能還會出現更多重組方式。”
誰是下一個“南北車”?
隨著南北車合并案的推出,今年以來,有關央企合并重組的消息屢見報端,誰會成為下一個“南北車”更是引發了社會各界的諸多猜想。
有國資專家指出,央企合并的邏輯,一是加快發展的需要,二是一致對外的需要。如果沒有這兩方面的需求,或者需求不緊迫,央企合并的動力就不強。無疑,“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為此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
“從目前已經確認的南北車、中電投與國家核電的合并重組來看,本輪央企合并重組的瞄準對象并非那些產能過剩的行業、企業,而是對具有戰略重要性行業中的巨頭央企同類之間進行強強聯合,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其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掃清障礙。”彭劍彪指出,“在當前‘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作為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的代表,高鐵以及核電的合并重組,無疑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董事長李慶奎認為,新常態背景下,包括電力在內的多個行業國內增長空間已很有限。轉型升級和繼續發展的愿景,都要求央企更多地關注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海外市場。
事實證明,央企合并“抱團”出海是可以期待的。以正在進行合并重組的南北車為例,兩者在海外市場上形成的合力已經逐步彰顯。
近日,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自發布了正式合并前的最后一份獨立財報。兩家公司一季度凈利潤總和近20億元,都實現了大幅度的同比增長。
今年以來,中國高鐵已在海外市場上頻接大單。公開信息顯示,中泰已經簽訂高鐵合作協議,中老鐵路正在加緊推進,中國還將積極地參與新馬高鐵的競標。又有消息稱,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協調,中國中鐵和中國北車已組成俄羅斯高鐵項目聯合工作組,參與競標。
業內人士稱,南北車能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斬獲大單,或許正是合并后煥發出的活力,讓建設高鐵的國家看到了中國高鐵的真正實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國資專家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稱,根據國有企業國際化以及市場化的發展趨勢來看,南北車、中電投與國家核電的合并重組只是個開頭。當前,由于國際化的需要以及相關政策的直接推動,中央企業可能更多的是考慮去除過剩產能、集中優勢力量。接下來要進行的應該是在動車、核電、建筑、通訊等優勢領域的強強聯合,這可能是2015年社會各界較為關注的。
央企重組潮
尚需一個過程
自去年底,國資委網站發出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整體并入中糧集團這一重組信息后,再無關于央企合并重組消息的更新。
但是,坊間關于“央企重組合并”的傳聞卻遠不止這些。中石油與中石化,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南船與中國北船,最新的傳聞是中國遠洋、中海集團、中外運長航集團、招商局集團互相整合。雖然國資委與多家涉及傳聞的央企紛紛辟謠,但卻像是在揚湯止沸,傳聞依舊不絕于耳。
在上述國資人士看來,央企的合并重組背后大多有政府的推動,一定要看到國家利益與發展戰略。“中國企業正在迎來與全球企業接軌的重組潮,兼并、分立、剝離等各類重組動作的頻率都會升高。因此央企重組潮是可期的,央企將在未來的一段時期,由內而外地革新以做大做強做優。但是,這個時期是有條件的,不是現在就來的,需要一個過程。”
“目前,央企改革已經開始逐步鋪開,央企重組浪潮也才剛剛開始,許多合并都在醞釀之中。”彭劍彪稱。“尤其是國企分類、國有資本的結構調整、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要文件還沒有出臺,相信出臺后,會為央企的合并重組創造一個良好的基礎與前提,便于更好地向主業集中,向核心領域以及關鍵行業集中,而較大規模的重組在這些條件具備以后才能實現。”
上述人士認為,中央企業的合并重組是一個需要消化的過程,沒有兩到三年的優勢融合是難以實現的。“例如,南北車的合并還只是初期的合并,是股份公司的合并,內部企業合并到什么程度,包括長車四方、株車、大連車輛等,其合并重組與優勢的形成還沒進行到企業這一層面。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層次的結構重組,用5年到7年的時間,來完成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