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月1日中國東北地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即將正式啟動,一個包含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廣東地區、東北區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3+2”覆蓋全國海關的區域通關一體化格局將正式形成。不難發現,“3+2”區域與中國政府正在推進的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建設地區幾乎重合。“3+2”無疑將成為“一帶一路”戰略實現的“催化劑”。
5月1日后,東北地區的進出口企業可以根據需要自主選擇通關方式。允許代理報關企業“一地注冊、多地報關”,區域外報關企業可在區域內設立分支機構,在區域海關直接報關。
自去年12月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地區啟動區域通關一體化模式后,廣東省內超過12萬家外貿企業可以通過全省任意口岸進出境。這些企業可按照實際物流需求,自由選擇申報、納稅、放行地點,不僅無需異地轉關,且只需申報一次,“足不出戶”就可完成報關單的申報和貨物的單證放行。
區域通關一體化模式最直接的效果是為進出口企業“減負”。長春海關監管處副處長聶曉山告訴記者,以從大連港運輸到長春的一個40尺進口海運集裝箱為例,一體化通關模式啟動后,其物流成本將下降20%至30%。同時,由于減少了企業往返海關現場辦理手續等環節,運輸時間也將縮短12至24小時。
據了解,廣東地區實行區域通關一體化后,海關通關時間由原來的平均8.3小時降低至5.96小時,24小時通關率由原來的平均91.44%上升至92.45%。
“采用一體化模式后,除去節省的人力、交通成本之外,不僅報關流程會更加方便,更能節省不少費用和時間。”在中俄邊境小城琿春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中國商人劉鵬飛說。
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還意味著企業“門檻”的降低。長春海關副關長吳志秀介紹,區域通關一體化啟動后,進出口企業的通關手續將更加簡化,取消了企業準入資質審批,降低了門檻,其許可證在區內通用。企業自主選擇納稅、貨物驗放均可在申報地海關完成,且可直接提取貨物,無需到口岸辦理二次放行手續。同時,由于區域內海關執法結果互認,企業在任何海關辦理手續都將享受同樣待遇、標準。
自2014年3月1日起,中國海關總署將“屬地申報、口岸驗放”進出口通關模式的適用范圍擴大至一年內無走私違規記錄、資信良好的B類生產型企業。至此,這種通關模式可惠及的中國企業將由15萬余家擴大至近33萬家。
投資貿易合作是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中國政府“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不久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將與沿線國家在加強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等方面的海關合作,改善邊境口岸通關條件,降低通關成本,提升通關能力。
隨著包含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廣東地區、東北區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3+2”覆蓋全國海關的區域通關一體化格局的正式形成,其必將成為“一帶一路”戰略實現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