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經濟“體檢報告”的出爐,讓各方都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6364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3%,四季度增長7.3%。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介紹相關情況時表示,2014年全年,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之下保持了平穩運行,呈現出增長平穩、結構優化、質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
■“體重”和質量
GDP完成目標增速換擋符合新常態
作為大改革與大調整拉開序幕的一年,同時也是宏觀經濟沿著新常態軌跡持續發展的一年,2014年中國經濟的身高、體重、成長速度等指標的發展狀況,成為觀察中國經濟健康程度的重要窗口。
“7.4%的增速,實現了去年7.5%左右的增長目標。”馬建堂在今日的發布會上做出定調,這一速度符合“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增速換擋的客觀規律。而“無論是從2014年年初的‘兩會’,還是2013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來看,2014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都是7.5%左右,高一點低一點都是7.5%左右。”
盡管全年GDP增速創下24年來的新低,但中國經濟總量卻更加龐大,首次歷史性地突破60萬億,與美國并成全球僅有的兩個超越10萬億美元規模級別的經濟體。
不過,對于一個人來說,體重只代表其重量級別,卻并無法反反映其健康程度。而對于GDP,也不能只糾結其小數點后的數字,而應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其質量上。
在多位接受采訪的經濟學者看來,增速換擋則是為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空間和環境。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對新華網記者表示,快與慢,不能夠與前30年的數據相比較。1996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就是2萬億級別,時間推移到現在,2014我國消費品零售的增量就已接近這一級別——不到20年時間,單從一項數據就已看出中國經濟的整體規模已經天差地遠。
中國經濟正在“三期疊加”中轉型并走向新常態,開始構筑一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經濟學家、全球化合作論壇副秘書長、G20與新興國家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其佐認為,實際上7%的增速就是一個合理區間。當前要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之間的關系,兩者之間要平衡。而改革是防止風險最大的解困之道,沒有改革就沒有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也不可能有結構的調整。
■“體溫”和轉型
增活力惠民生貧富差距縮小
諱言問題,則會阻礙身體機能的健康發展。觀察體檢報告,更重要的是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從今日公布的多項經濟數據中,也可以窺見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CPI增長2%,完成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制定的3.5%左右的通脹目標。但作為經濟“體溫”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長放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經濟的減速。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公布的PPI繼續為負,PMI連續5個月處于榮枯線下,在市場看來,三者共同指向一個風險:通貨緊縮。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研究中心主任田云指出,在經濟“新常態”下,2015年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體制改革。目前,石油、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都處于低位,正是中國大力投資基礎設施的最佳時機。
“中國有諸多行業產能過剩,投資進入傳統產業勢必增加落后產能,而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以消耗落后產能,還是惠民生的好事。”田云解釋。
“三駕馬車”方面,投資、消費和凈出口在2014年均呈現整體放緩的態勢。
投資的一大“痛點”來自房地產方面。數據顯示,2014年房地產投資回落較大。2014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95036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9%),增速比1-11月份回落1.4個百分點,比2013年回落9.3個百分點。
外貿數據更令人感受到了陣陣寒意。記者發現,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進出口總額的目標定為增長7.5%左右,而外貿增長的實際數據為2.3%,遠未完成預期目標。實際上,中國外貿目標已經連續三年未完成預期目標,折射出中國經濟的轉型壓力。
不過,左小蕾對此并未感到特別驚訝。她說,中國已經是世界進出口總量最大的國家,如果繼續保持像過去30年間曾經出現百分之幾十的高增長是不現實的,“國際貿易是雙邊、多邊的,若出口還是這么高的增長,別的國家還活不活?”
雖然“三駕馬車”減速,但就業交出亮眼的“成績單”。馬建堂在發布會上表示,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1%左右,順利完成年初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的目標。此外,2014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9,低于2013年的0.473,反應國內居民貧富差距有縮小趨勢。
左小蕾指出,經濟數據的背后蘊含的是一系列的“配套組件”,每萬億的增長要消耗多少的資源、能源?蘊含多少改革和創新的紅利?政府應將注意力放在如何進一步增加居民收入,促進科技創新、文化創新,滿足不斷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繼續尋找支持經濟不斷健康發展的新動力。
■新常態和新動力
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邊破邊立,經濟的各項指標才能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在“三期疊加”的階段中,中國經濟面臨著去產能、去杠桿的難題,學界開出的藥方,幾乎眾口一詞地指向結構調整,即“三駕馬車”不可偏廢,而是各有側重點。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認為,要想在新常態下做到穩增長,不能再走靠政府投資,延續高房價刺激增長的老路,而是需要依靠民間資本的投資動力。創新驅動型經濟的開展要以做強實體經濟為基礎,警惕經濟隱形泡沫。
在張其佐看來,投資三大方面——制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目前都處于不可過度投資狀況,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今后的著力點可以放在養老、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既要靠政府的投資,也需要民間投資。只要是有利于效率提高的調控方式、有利于提速增效的投資均可采用。但他強調,目前來看,不適用“大水漫灌”的投資方式。
“‘大水漫灌’的過度刺激方式只會加重風險,過量貨幣只會投到房地產領域和傳統、過剩的制造業領域,加劇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平臺、金融等的風險。”張其佐指出。
而針對市場上此起彼伏的降息降準的呼聲,張其佐認為,貨幣等調控手段既要防止經濟失速,又要防止過度大放水。2014年12.2%的M2增長速度處于合理水平,符合2014年M2是GDP7.4%和通脹2%之和再加3個百分點即12.4%這個規律,同時2014年放貸近10萬億,這說明當前“不是特別差錢”。
此外,激活消費,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數據顯示,在新興產業業態上,中國經濟獲得了蓬勃的增長動力。2014年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27898億元,同比增長49.7%。其中,限額以上單位網上零售額4400億元,增長56.2%。
馬建堂指出,2015年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有很多有利條件。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
他認為有利條件主要來自三大方面:一是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新“四化”的相互推進。這是中國經濟2015年平穩發展的堅實基礎,是基本面;二是改革開放激發創業創新的不竭熱情,這是中國平穩發展的不竭動力;三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的宏觀調控是經濟發展保持平穩發展的關鍵,在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同時,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適時適度地預調微調。
馬建堂還表示,未來“十三五”期間,我們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轉方式、調結構上。要推動結構轉型,更好地發展服務業,更好地培育信息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