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基數效應、6月“沖高”等因素影響,7月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均驟降,大幅低于預期,這也給經濟復蘇的市場預期潑了一盆冷水。
8月13日,央行發布的2014年7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852億元,同比少增3145億元。7月社會融資規模為2731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萬億元和5460億元。報告顯示,1-7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0.8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1577億元,人民幣貸款增加6.1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445億元。
可以看到,7月新增人民幣信貸自6月1.08萬億元的高點回落至3852億元,明顯低于市場7500億元左右的預期。此外,M2同比增速由6月14.7%明顯降至13.5%,也低于市場的14.3%的預期均值;M1增速由上月8.9%放緩至6.7%。
對此,央行負責人的解讀是,6月份新增貸款大幅沖高至1.08萬億元,7月份的季節性回落較去年更為明顯。而由于處于“三期疊加”(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和經濟運行面臨一定下行壓力以及房地產市場正在調整的背景下,有效貸款需求沒有過去那么旺盛,實體經濟貸款需求下降。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因為存款流失和風控的考慮而放貸意愿下降。
“貨幣信貸的低增長顯示‘定向放松’已遇到瓶頸。”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他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道:“實體經濟其實不是沒有融資需求,7月,投資資金來源增長下滑至11.3%,低于同期投資增速超過5個百分點。不過,資金需求的大戶(如地產)卻因為不在定向的范圍之內,獲取融資很困難。而定向支持的小微企業等項目,體量卻又太小。這讓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投放與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再次明顯脫節。”
而對于社會融資規模的驟降,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管清友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指出:“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僅增2731億元,表內、表外融資規模均大幅弱于歷史均值。表外融資中的未貼現承兌匯票大幅下降拖累社融,主因是在房地產下行且基建投資托底力度減弱的背景下,符合金融機構風控要求的企業數量減少,金融機構對企業的承兌匯票的接受更為審慎所致。”
“基建、地產和制造業三大類投資增速都有所下滑。”徐高指出,7月單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自6月17.5%回落至15.6%,跌幅明顯超出我們預期。更讓人擔心的是,投資資金來源的增長也明顯減慢,與投資增速繼續形成較大缺口。這一點在地產投資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這樣的融資約束下,對投資未來的走勢繼續保持謹慎。”
事實上,資金瓶頸將繼續制約投資額增長,而投資又是未來經濟保持增速維穩的重要引擎,從這個意義上說,為穩增長未來政策或將進一步寬松。
徐高就指出,預計政府為了保證經濟增速的穩健,在未來一段時間將繼續通過刺激政策支撐投資,貨幣政策還會進一步放松(下調14或28天正回購利率會是一種放松的可能),地產限購放松也將持續推進。
“從7月的經濟增長和金融數據來看,經濟內生下滑動力猶存,未來房地產投資仍有下行空間,外需改善亦難有增量,經濟高度依賴政策托底(基建為主)。只要政策寬松力度減弱,基建投資就無法抵補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下滑,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就會顯著下降,金融風險就會隨之到來。”管清友表示,當然,約束無效投資和讓部分無效率的存量出清是經濟轉型的唯一出路。但是,如果考慮到底線思維,經濟企穩又高度依賴基建托底,那么,未來政策收緊或受掣肘,整體政策基調仍將維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