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湖南、內蒙、重慶、沈陽、陜西,2014年以來,中國總理李克強先后前往多地調研。
從在農田中翻地看墑情到走上高坡看棚戶區、從考察治霾設備生產企業到攀上正在組裝的風機、從考察長江黃金水道到關注東北振興,中國總理這一連串的足跡顯露出了中國政府的政策重心。
簡政放權釋放市場活力
3月份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李克強將“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放在2014年工作清單中的第一位,并強調“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
今年以來,圍繞著“簡政放權”的相關政策頻繁出爐。據統計,“簡政放權”在23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通稿中出現了18次。國務院還派出8個督查組,對16個省(區、市)、27個部門和單位進行了督查。
在基層調研時,李克強也重點考察了權力是否放得下,以及放權之后如何才能監管好。
7月份,在湖南株洲市質監局服務窗口,李克強聽取簡政放權改革情況和建議,并與辦事群眾交流。他表示,要繼續下好簡政放權這盤“先手棋”,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對必要的審批也要縮短流程,政府辦事提高效率,就能讓企業提升效益。
在加強“放”的同時,如何完善“管”,探索事中事后監管,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廣大企業和群眾得到更多實惠也是李克強關注的內容。
在山東,李克強也先后來到省交通廳服務窗口和濟南市工商局,調研改革進展,并前往浪潮集團,了解運用云計算、大數據手段完善政府服務與監管的情況。
李克強強調,繼續簡政放權,打通抓落實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消除“中梗阻”,避免截留改革紅利,讓千千萬萬愿意創業的人更方便拿到市場“入場券”。同時也要完善監管,創造公平環境,讓市場活起來。他強調,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政府管理提供更及時、充分、準確的信息,使政府服務和監管更加到位。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最為顯著地效果就是全國新登記企業的井噴式增長。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168萬戶,同比增長57%。其中新登記私營企業158萬戶,從業人員達1009萬人,同比增長43%。
為了掌握新增企業面臨的壓力和政策需求,李克強在濟南請來十余位新創企業負責人,詢問他們辦企業的動力和資金從哪來,經營范圍是什么,希望政府幫助解決哪些困難。
在了解情況后,李克強承諾,決不能讓企業被各種不合理的制度規定捆住手腳,走不動,行不遠,甚至關門停業。政府要加快取消不必要前置審批和資質資格認證等,下決心打掉前進路上一個個“障礙欄”,使企業經營更加便利。
他表示,政府和企業要共同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要靠信用做基礎,靠公平規則競爭,企業要講誠守信,政府也要依法嚴格監管,打擊處罰違法違規失信行為,這也是為誠信經營助力。
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草案)》。未來,官方料出臺更多政策強化事后監管,依靠建立透明誠信市場秩序讓問題企業曝光在陽光之中。
三大區域戰略支撐發展
即便不考察具體行程,單單是李克強調研的省份清單也蘊含著足夠多的政策信息。
從兩赴內蒙、到重慶再到沈陽,李克強這一串足跡顯示出中國政府在區域經濟方面的三個重點工作:推進西部開發打造經濟發展最大回旋余地、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再出發。
在內蒙調研時,李克強了解了當地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情況。他指出,中西部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回旋余地所在,內蒙古是我國主要能源基地和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在中西部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推進新型城鎮化、經濟結構升級、綠色低碳發展的前景十分廣闊。
在湖南調研時,李克強來到滬昆高鐵施工現場,慰問酷暑中堅守崗位的工人。他說,推動中西部鐵路等有助于促進結構調整和加強薄弱環節的重大項目建設,是實施定向調控的重要舉措。要抓住當前原材料成本相對較低等有利時機,保質保量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把惠民生的事辦實辦好,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拓展更大空間。
在重慶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李克強走進去年剛從北京轉移來的政通通信公司。他表示,有產業就有就業,承接既勞動密集又適應環保要求的產業轉移是西部開發重要抓手,要把當地勞動力成本等優勢與外來資金、技術有機“嫁接”,使轉移產業落地生根。要加快發展寬帶等基礎設施,使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也能向西部轉移,擴展“就業容納器”,帶動收入增長。
除了西部重鎮、重慶另一個至關重要的“身份”是長江水道的重要節點。在重慶,李克強還乘船考察長江黃金水道,觀察港口基礎設施和航道建設現狀,聽取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云南、貴州等11個長江經濟帶覆蓋省(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匯報了對建設長江經濟帶的思考和建議。
李克強表示,從沿海起步先行、溯內河向縱深腹地梯度發展,是世界經濟史上一個重要規律,也是許多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經歷。他強調,建設長江經濟帶,就是要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棋局,通過改革開放和實施一批重大工程,讓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經濟區三個“板塊”的產業和基礎設施連接起來、要素流動起來、市場統一起來,促進產業有序轉移銜接、優化升級和新型城鎮集聚發展,形成直接帶動超過五分之一國土、約6億人的強大發展新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曉山告訴中新社記者,謀劃這樣一個大范圍的長遠發展,把內陸和出海口相連,把長江水域上東中西部地區相連,是中國經濟協調均衡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這條水道能有效將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部可持續發展貫通,無論是對于生產要素流通,還是資源優化配置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在把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作為推動發展的戰略支撐同時,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也在中國政府區域經濟的棋局之中。
李克強在沈陽遠大科技創業園考察時表示,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就是要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綜合競爭優勢,推動產業向中高端提升,促進協調發展。關鍵要以結構改革推進結構調整,以體制創新引導科技創新、人才創業,創造更多社會財富。
在上述考察后,李克強于日前主持召開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工作會議,并提出六大方面舉措。實施超過10年的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有望借此迎來“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