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昨日,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能夠直觀地看到我國2013年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能讓我們看到2014年政府的工作重心所在。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許多數字,透過這些實實在在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在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等方面,作出的扎扎實實的努力和付出。《每日經濟新聞》從民生建設、經濟發展、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解讀,讓大家通過報告,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工作意圖,和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昨日(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
這一目標與去年相比并無太大變化,李克強表示,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經過認真比較、反復權衡,把增長預期目標定在7.5%左右,兼顧了需要和可能。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微博)對記者強調,一定要加上“左右”兩個字,7.5%是一個規劃性的目標,而不是一個必須完成的目標,低一點,高一點,只要不滑出區間都可以。
GDP增速設定為7.5%左右
李克強昨日重申,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改革”共被提及77次,為歷史最多。“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列在了“三大原則和政策取向”的首要位置,鮮明指出“改革是最大紅利”。
在“兩會”現場,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GDP這個指標是重要的,但不是壓倒一切的,更不能代替其他指標,對GDP應該有正確的看法。
厲以寧說,GDP指標有一些內涵應該引起關注,要重在GDP質量、經濟增長質量,而不僅僅是速度問題,一定要注意到GDP產生的過程中所帶來的環境的破壞和恢復、治理程度。
他說,如果不能這樣的話,將來資源越來越枯竭、環保越來越差,這也不符合GDP的作用,不要忘記GDP的計算方法也有很多爭論。比如說,是不是把環境造成的污染作為附屬,還有GDP是個總量指標,不能反映結構的狀況。
今年CPI目標為3.5%左右,與去年基本一致,但去年實際CPI全年只有2.6%。
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通脹壓力其實并不那么簡單,一方面我國目前面臨著剛性的成本上漲壓力,去年翹尾因素也將助推物價,而且資源產品價格改革也會推高物價,但全年物價目標完成難度小于經濟增長目標。
財金政策兼顧總量與重點
相比增速的區間調控,與改革相關的一系列硬指標更加突出,首項便是進一步簡政放權,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今年還將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此外,盡管今年GDP增速目標存在一定彈性,但是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目標卻剛性增長100萬,由原來的900萬升至1000萬,無疑對于經濟增長數量和質量都提供了標尺。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2014年仍將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我國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13500億元,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9500億元,由中央代地方發債4000億元。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隨著經濟總量擴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穩定在2.1%。
賈康說,赤字率不變是特別考慮到防范風險的問題,13500億元是歷史上赤字絕對數額最高的一年,它考慮到服務全局的綜合效應,絕對數上升后可以有更多的支出安排,這些安排都有固定的用途。
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寫道,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增加到4576億元,重點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業、重大水利、中西部鐵路、節能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發揮好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