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國家能源局、改革能源管理體制貫穿2013年始末。在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框架下,原國家能源局、電監會職責合并,組建新的管理機構。
這一動作決定當前及今后的能源管理格局、能源監管路線、能源政策走向、能源管理方法。及至當前,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完成,新的改革探索已然啟程。
在簡政放權、職能轉變的大局下,能源項目投資核準辦法、煤炭等能源市場監管方式、以成品油為代表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均有突破性進展。能源部門更是打出“服務牌”,為企業、地方政府排憂解難。
可以講,2013年能源領域簡政放權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國務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目錄中,能源項目共20余項,涉及煤炭、電力、油氣、新能源等各領域。包括下放非主要河流的水電項目審批,下放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審批,取消煤炭經營許可證、生產許可證,取消能源局直購電試點審批,取消天然氣煤層氣對外合作合同審批等。
在自上而下的改革驅動下,能源管理部門在短短一年內大幅度放權,并試圖釋放改革紅利,至少權責下放頻頻出現在改革文件當中。當然,我們更期待真改革,反對假放權。
國務院在去年年底實施的煤炭市場化改革,讓煤炭走出行政管制的藩籬。煤炭作為一種商品可以自由定價,尊重供需雙方意愿。在經濟下行的形勢下,國家抓住了改革契機,不但改變了煤炭產運需格局,更結束了長久以來的煤電矛盾,為未來能源市場化改革留下空間。
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緊隨煤炭之后,發改委縮短調節周期、取消4%變化幅度限制后,調油價變得更為尋常,以往投機套利、打探消息的現象不復存在,成品油市場秩序得到規范。
同期,國家部門在石油流通體制的改革上也邁出關鍵一步,放開原油進口、使用管制的研究討論納入工作日程。我們忍不住點一個“贊”。這一改革若成行,那么,民營資本將首先獲得政策紅利,國有石油企業的固有市場也勢必遭遇新的挑戰。
在新能源領域,重組后的國家能源局把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規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集中力量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確定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近期、中遠期總量目標,明確水電、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的發展方針、發展目標、產業布局和配套措施等。
為啟動內需,國務院出臺光伏產業政策國八條,發改委、能源局、財政部、國開行等部門連續出臺十余項光伏產業政策,解決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并網流程、項目備案等問題,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的標準,為光伏產業的二次大發展注入了信心。
在能源戰略層面,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方案明確“壓煤、上氣、發展清潔能源”的戰略思路,但以淘汰鋼鐵等落后產能為主要手段的能源消費側管理剛剛開始,天然氣上中下游產業鏈之間的統籌協調機制尚未理順,清潔能源的發展仍需要繼續凝聚社會共識,落實已經出臺的并網、收購等政策。
2013年是一系列產業政策的制定、出臺年,2014年則是政策措施的實施年。國家和地方能源管理部門至少要從具體的能源項目審批中抽身,完善行業規劃,促進能源體制機制改革,著眼于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結構調整的大局,從更宏大的視角促進能源行業新格局的形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谀茉串a業的特殊屬性,電力、油氣等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尚不充分,尤其是電網、油氣管道自然壟斷的特點,仍需要統籌競爭、管制、監管之間的關系。
按照國務院職責定位,強化監管應是能源部門的重要職責,包括對簡政放權后能源規劃、產業政策、行業計劃和重大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監管。當然,管理部門變相審批、替代審批等行為應首先得到杜絕。
說到市場,民資問題不能缺席。國家發改委、能源主管部門多次強調鼓勵民間資本、境外資金進入能源領域,參與煤層氣等資源勘探開發和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但囿于改革步伐的沉重、緩慢,能源系統對民資的開放同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