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記者獲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4年全國財政赤字規模為1.3萬億元,比今年增加1000億元;2014年的赤字率預計為2.3%,比今年2.2%的赤字率略升。
按中央政府的預算程序,國務院應于1月15日左右向全國人大提交政府預算草案,全國財政赤字規模也將正式擬定。中央赤字規模須經全國人大全體會議審議批準,地方政府赤字須經本級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預算調整。
2008年至2012年,全國赤字規模分別是1800億元、9500億元、1萬億元、8500億元、8000億元,2013年為1.2萬億元,增幅達50%。
2008年-2013年,全國財政赤字率分別為0.6%、2.8%、2.5%、1.8%、1.5%和2.2%。
一位政府研究機構專家稱,今年12月的國內外經濟數據出來后,中央政府將最終確定赤字水平,關鍵要看對2014年物價水平的預測,以及對全球經濟復蘇情況的判斷。如果預計2014年物價水平較高,即使仍然采取積極財政政策,總體赤字規模要么與今年持平,要么總體略收斂、象征性減少一點;如果預計2014年物價水平可以容忍,那么赤字規模增加到1.3萬億元,也未嘗不可。為了支持城鎮化,赤字規模應該有結構性的調整,財政部代地方政府發債的規模可以穩中上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建議,應改革城投債、地方政府債券等審批制度。適當加大國債發行量,替換地方政府的部分存量債務。同時,加快建立完整的政府資產負債表,為地方政府以市場方式自主發行市政債奠定基礎。
2009年至2011年,地方政府發債額均為2000億元,2012年增加到2500億元,2013年為3500億元。
對于2014年政府投資的方向,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12月15日在部署發展改革系統明年工作時提出,著力保持投資穩定增長,調整預算內投資結構,大幅壓縮用于一般競爭性企業項目投資,適當減少可利用社會資金的經營性基礎設施投資。
對于明年的投資重點,徐紹史稱,要合理確定投向,主要是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和農村民生建設,水利、中西部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工程,核心關鍵技術開發應用等重大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工程,教育、醫療、社會養老、食品藥品安全等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發展等領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要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厲行節約,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