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宗商品業務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今年上半年全球規模最大的10家投行大宗商品業務收入同比下降25%,這使得華爾街開始規避大宗商品業務。摩根大通宣布退出實貨大宗商品業務,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也在積極策劃出售或削減大宗商品相關業務。過去幾年,大宗商品部門是這些大型銀行和金融機構盈利最豐厚的部門之一。但是由于社會對繼續允許這些大型銀行以犧牲實體經濟和消費者利益的方式賺取巨額利潤行為的容忍度已經越來越小,在日趨嚴苛的監管和不利的輿論環境下,這些大型銀行和金融機構不得不有所收斂甚至退卻。
今夏,大銀行利用倉儲業務非法牟利、損害實體經濟的行為曝光,促使監管部門考慮重新審議有關允許大型銀行和金融機構擁有工業倉庫、油輪、輸油氣管道設施的法律規定。據報道,包括可口可樂公司等工業鋁用戶向倫敦金屬交易所投訴,高盛等大型銀行旗下的在倫敦金屬交易所注冊倉庫的鋁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出庫。這種延遲導致工業用戶需要付出巨額的租金。有分析認為,調查的最終結果可能是修改允許銀行涉足大宗商品實物交易法律,嚴格監管其在該領域的活動。
隨著美歐大型金融機構縮減大宗商品業務,中國工商銀行將接手南非標準銀行在倫敦的大宗商品業務;廣發證券已經買入了法國銀行持有的在倫敦的商品交易部門。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因素的上升,可能對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產生有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