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慣于制定長短期經濟增長目標,往后還有無需要?高盛投資管理部中國區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認為,若制定GDP增長目標而不顧此后變數且不惜一切代價去實現,則可能害處多多;況且,縱覽全球,極少有市場經濟國家年復一年制定GDP增長目標,因此,中國以后無需GDP增長目標。
中國決策者習慣制定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目標,且以GDP增速來衡量。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制定下一年的GDP增長目標,每次五年規劃制定后五年的增長目標。政府有時還會制定更長期的增長目標,如GDP總量十年翻番等。
針對這一背景,哈繼銘在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分析道,GDP增長目標的確立表明政府對經濟建設的高度重視,但如果制定GDP增長目標,尤其是短期目標后,不顧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的變化且不惜一切代價去實現,就可能有諸害而無一利。
害處一是誤導政策。當原定增長目標因外部環境變化始料未及,或因目標本身欠妥而無法實現時,如果仍硬著頭皮,采取“有條件要上,沒條件提供政策刺激也要上,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策略,就很可能導致政策失誤,并留下惡劣后遺癥,包括產能過剩、政府顯隱性債臺高筑、金融風險和經濟實體道德風險增大等。
害處二是不利改變增長模式。中央層面制定經濟增長目標并加以嚴格落實的意圖,地方政府往往將其解讀為本地區亦需不惜代價保增長,且只可能進一步提高目標,不可能降低。地方政府對增長目標的盲目追求,往往通過舊增長模式來實現。有些根本沒有意識和智慧轉變增長模式的地方官員,便力圖通過信貸和融資平臺的擴張來發展投資,甚至鼓勵和保護當地企業低效擴張,通過抬高地價促使房價上漲來維持地產投資。
害處三在于,與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不符。制定一成不變的增長目標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盡管近年出現所謂“國進民退”現象,但中國的市場經濟占比已不再適應計劃經濟管理模式。中國也在不斷爭取國際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然而在全球范圍內,似乎很難找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每年制定一個GDP增長目標且堅定不移地加以實現;害處四是不利于環境保護。
哈繼銘指出,綜觀全球,有國家制定短期經濟目標如通貨膨脹率,有國家制定較長期目標如失業率,但沒有國家年復一年地制定GDP增長目標。其他國家政府或央行只是預測短期GDP增速,而且還會根據年中經濟形勢變化修正預測值,而非不顧一切用刺激政策使增速達到之前的預測水平。“難以理解中國對短期預測(目標)的正確性的高度自信。”
有人以GDP與就業的關系以及就業數據的匱乏,來解釋GDP增長目標的重要性。對此,哈繼銘反駁道,這不僅純屬緣木求魚,也不利于增強完善就業數據的迫切感。
不以GDP作目標,以何為目標?哈繼銘認為,中國未來數年當以實現經濟再平衡為目標,其中一個重要的量化標的是投資占GDP比重。
“盡管數據不很精準,但中國投資占比過高這一結論還是比較靠譜的。”哈繼銘指出,中國當前的投資/GDP比率,不僅高于高儲蓄率和投資率國家的歷史高點,也高于中國上世紀50年代“大躍進”時期的水平。縱橫比較,這一比率都屬過高,向下調整成為必然,且會伴隨著經濟增速下滑。
哈繼銘認為,中國既可以選擇通過政策轉變實現主動、有序、可控的調整,也可以維持政策不變最終導致經濟被動、無序、失控的調整。“我相信,將經濟再平衡作為目標是選擇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