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政府當天舉行的新一輪鹽下層石油區塊招標中,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大公司在巴分公司均有斬獲。其中,中石油占20%股權的聯合體中標佩羅巴區塊,中海油占20%股權的聯合體中標西卡布弗里烏高地區塊,中石化入股的萊普索爾中石化巴西公司占25%股權的聯合體中標薩皮諾阿邊際區塊,中石化參股20%的另一家企業葡萄牙石油公司中標北卡爾卡拉區塊。
筆者基于從國內外相關報道中獲取的信息,同時為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就一些非保密內容向參與此次招標的個別同事進行了簡單咨詢與探討,加之對行業總體發展態勢的把握和思考,筆者認為,此次三大石油央企與國際石油巨頭聯手競標巴西海域巨型油田,特別對于中石油、中石化而言,作為參股作業方,加入由擁有深水、超深水勘探開發作業技術公司組成的聯合體,實際上是學習趕超全球石油工業技術前沿、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新發展、突破新領域,實現逆勢增長的有效途徑。
國際石油界又現“華山論劍”
此次巴西海域鹽下8個石油區塊的招標吸引了包括??松?、殼牌、BP等國際石油巨頭,以及中國三大石油央企、雷普索爾、挪威國油等十多家知名國際石油公司的參與。
據悉,當天共有巴西政府代表、能礦部和石油管理局官員及工作人員、10余家投標油公司代表、油田服務公司和多家新聞媒體人員,近400人進入投標現場,堪稱國際石油界的又一次“華山論劍”。
據筆者觀察,能夠與此次投標盛典相媲美的,也只有大約十年前,即2008/2009年伊拉克政府組織的,戰后第一/第二輪共十多個大型、特大型油田開發項目的國際對外招標了。那次競標,包括國際五大石油巨頭、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因前期參與了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地區的石油合作項目而未能獲得伊拉克中央政府批準參加競標)、俄羅斯石油、挪威國油、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在內的30多家公司,組成十多個聯合投標體,展開了中東地區、乃至全球石油界“史無前例”的競爭與合作。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那次競標盛典是國際石油界真正意義上的“華山論劍”,以為那樣的場面以后恐怕不會再有了。
未曾想到,差不多十年之后,今年10月27日,在遙遠的巴西海域,因其兩大盆地蘊含的巨額石油天然氣儲量(據巴西政府預測,可采儲量總計高達500億桶),再次吸引了全球大石油公司的目光,掀起了又一次國際石油界的“奧林匹克”盛典。
“三桶油”身手盡顯
10月27日,巴西政府連續舉行了第二、第三輪招標,每輪各有四個區塊推出,其中以第三輪的Peroba區塊競爭最為激烈。
在第二輪,殼牌(80%)(股權份額,下同)和道達爾(20%)聯合體作為唯一投標聯合體(無其他競標者)中標了Gato Do Mato油田外延區塊(外延區域即跨界油藏,非獨立區塊)。
巴西國油(45%)、殼牌(30%)和Repsol-中石化(25%)聯合體中標了Entorno de Sapinhoá油田外延區塊。
挪威國油(40%)、埃克森美孚(40%)、Petrogal(20%)聯合體中標了Carcara油田外延區塊。
Tartaruga Verde區塊因無人投標而流標。
第三輪的四個區塊均為位于桑托斯盆地的獨立區塊。在這輪競標中,中國石油央企參與投標區塊的結果是:
中石油(20%)、BP(40%)、巴西國油(40%)聯合投標體“艱難”擊敗??松?50%)、挪威國油(20%)組成的聯合體(巴西國油擁有另外30%優先權),和殼牌(30%)、中海油(20%)、卡塔爾(20%)石油聯合體(巴西石油同樣擁有30%優先權),笑到最后,成功中標Peroba區塊。
中海油(20%)、殼牌(55%)、卡塔爾石油(25%)組成的三家聯合體作為唯一競標者,無懸念地中標了Alto de Cabo Frio Oeste區塊。
據新華社報道,中石油參與的聯合體以76.96%的溢價中標;中海油參與的聯合體以22.87%的溢價中標;中石化入股的雷普索爾中石化合資公司參與的聯合體以80%的溢價中標邊際區塊。對此有人會問,中石油參與的聯合投標體付出了極高的代價,是不是得不償失?未來投資能不能回收?
其實,投標之前,各路競標者對各區塊的情況可謂了如指掌,以Peroba區域為例,該區塊雖然尚未實施鉆井,但因其緊鄰Lula、里貝拉等巨型油田,具有極大的勘探潛力,也理所當然成為本次競標最為激烈的區塊。從這個意義上講,付出稍高的投標溢價也算合乎情理。
逆勢主動作為
筆者認為,此次國際石油公司競標巴西石油海域巨型油田區塊,既是低油價、低景氣周期下巴西政府吸引又一輪大規模投資之舉,也是石油公司優化全球布局、搶占技術和創新制高點、實現逆勢增長的主動作為。
其實,早在2010年前后,當巴西海域鹽下發現盧拉(Lula)這一巨型油田后,巴西海上作為一個新興潛力區域,已引起國際石油界關注。后來,當盧拉油田附近隱約出現一個可采儲量達10億噸以上的里貝拉(Libra)巨型油藏后,缺乏資金的巴西政府果斷于2013年對里貝拉油田進行對外招標。當年招標結果是,巴西國油、殼牌、道達爾、中石油、中海油組成的聯合體以70億美元的簽字費(不包括后續投資)拿下了里貝拉油田產品分成合同,巴西國油是作業者(巴西政府的硬性規定,且持股比例不低于40%),五家合同伙伴的股比依次是40%、20%、20%、10%、10%。也就是說,僅簽字費用,中石油和中海油就分別向巴西政府支付了近7億美元。目前,里貝拉油田一期開發進展順利,即將于今年年底前投產,中石油和中海油即將進入投資回收的“黃金階段”。
在如今的低油價背景下,巴西政府啟動第二、第三輪共八個區塊的國際招標,以達到再次吸引全球巨量投資、振興本國石油工業和經濟發展的目的。
當然,十多家知名石油公司再次齊聚巴西,意圖也很明顯:一方面,放眼全球的油氣富集地區,目前像巴西海域這樣對外開放、且采用產品分成合同模式的整裝油氣藏,已經很難找到了,可謂“最后的盛宴”。加之鹽下油藏大多是API在35度以上的輕油,品質較高,預計桶油完全成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殼牌公司甚至宣傳,極有信心將成本控制在40美元/桶以下。因此,巴西海域已成為國際石油公司競相優化全球布局和資產結構的重點地區。
另一方面,巴西海域屬于深水石油作業,水深一般在2000米以上,再加上2000米左右厚度的鹽層,鉆探至油層的井深差不多得超過5000米,這絕對是一項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風險,當然也是高回報的活動。對于三大石油央企(特別是中石油、中石化)而言,作為非作業者(參股作業方),加入由擁有深水、超深水勘探開發作業技術公司組成的聯合體,實際上是學習趕超全球石油工業技術前沿、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新發展、突破新領域,實現逆勢增長的有效途徑。
畢竟,低景氣周期下更要實現適度增長,以業務增長來應對環境的不確定性。而且,縱觀歷史,優秀的企業即便在極端困難情況下,也能找到增長的領域,實現新的飛躍。
下一站伊朗?
總體而言,此次巴西海域鹽下巨型油田競標的“國際石油界華山論劍”,中國石油央企作為亞洲國家石油公司的代表,表現搶眼,并不輸于上次伊拉克油田國際招標。與筆者一樣,相信很多人也想問,這樣的盛況未來會不會再有?下一次,國際石油巨頭聯合三大石油央企集體競標的盛況會是在哪里?
橫向比較而言,從油氣對外開放程度、資源豐富程度、待開發油氣田規模程度等維度的綜合考量,筆者認為,如果還有第三次的話,極有可能會出現在伊朗。
與伊拉克類似,伊朗也是全球位居前列的油氣大國,在遭受數十年美國等西方國家制裁后,隨著2015年伊核六方協議實質性達成,以及伊朗拋出新的、與產品分成合同類似的新版合同模式,與伊朗尋求外來投資發展本國經濟的渴望加劇,綜合判斷,伊朗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屆的“國際石油界奧林匹克”盛典的舉辦地。
最后,作為石油人,筆者真心祝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畢竟,“新時代”的中國亟待從央企中涌現一批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