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LNG)市場當前正經歷轉型調整,這無疑為中資企業進入澳天然氣勘探和生產領域帶來了良機。
澳大利亞是世界液化天然氣出口大國。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8年11月份,澳大利亞共出口液化天然氣655萬噸,首次超過了卡塔爾出口量627萬噸,成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
液化天然氣是澳大利亞繼煤炭和鐵礦石之后的第三大出口創匯商品。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2019財年(截至2019年7月份),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出口額有望同比大增57%至480億澳元,而煤炭、鐵礦石和液化天然氣三大出口商品總出口額或同比增長11%,達到創紀錄的2520億澳元。
令人尷尬的是,澳大利亞政府和業界都將液化天然氣出口作為創收重點,留給國內的供應量卻很少,大量出口加劇了供需的緊張局面,導致澳本國液化天然氣供應持續緊張,價格不斷上漲。2017年以來澳大利亞東部甚至鬧起了氣荒。為解決這些問題,澳大利亞政府此前宣布,在一定范圍內限制澳大利亞東海岸液化天然氣出口,在先保證本國供應的前提下才能增加出口,以此保障國內液化天然氣供應。這種向內需傾斜的政策,雖然能夠暫時緩解國內液化天然氣市場供應短缺問題,但依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液化天然氣供應不足問題。
實際上,國內有效產能不足才是導致澳液化天然氣出口和國內消費供應不足的癥結所在。自2012年開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大幅回調,石油、天然氣價格普遍下跌,致使澳大利亞一些油氣公司市值萎縮,資金周轉困難,近幾年沒有財力開發新的天然氣田,供給一直跟不上。
近一兩年來,已經有澳大利亞企業開始布局天然氣田勘探、生產和銷售。一般來說,天然氣項目從勘探到投產需要5年周期,加之澳大利亞天然氣項目自主開發能力有限,澳國內天然氣供不應求的局面還將持續下去。這一局面也被國際資本視為投資澳大利亞天然氣項目的有利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