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如皋氫經濟發展三喜臨門:氫燃料公交車開通,氫燃料電池系統擴建工程開工,參與并推動“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和“長三角氫經濟一體化規劃”編制。
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無中生有”,充分利用長三角資源和區位優勢,以長三角高速為紐帶,通過創新模式引領區域產業聚焦、升級,打造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經濟帶。
集聚氫能企業,建設氫能小鎮
2011年,海外人才陳融告別優越的待遇來到如皋創辦南通百應能源有限公司,叩開氫燃料電池產業化的大門。
陳融帶領來自美國,以及我國大陸、臺灣的技術團隊先后與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多家國內外知名高校進行“產學研”技術合作、融合創新,在提升產品性能,增強產品穩定性,降低燃料電池堆系統造價等方面下苦功。
目前,百應能源已經成為國內少數幾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氫能企業,能為廣大客戶提供從膜電極→電堆→系統→集成、裝配、調試一條龍的研發生產運維服務并幫助客戶制定整體解決方案。
百應能源不斷發展壯大,投資4000萬元擴建的新廠房今年三季度可投入使用。投產后,30KW燃料電池系統的月產能將從500臺提升到1500臺,將成為國內同行中功能最全,產能最大的燃料電池生產商。
從2016年開始,百應能源與青年汽車集團強強聯合,開發的裝有氫燃料電池的物流車、城市公交車相繼投放市場,貨運、客運車不燒油、不用電變成現實。
隨著美國安思卓、江蘇清能、加拿大星動新能源等10余家氫能企業的相繼落戶,如皋開發區將形成年產6000套燃料電池系統的能力,產業化水平國內領先。
氫能產業迅速崛起,如皋開發區借力“聯合國氫經濟示范城市項目”的實施,推進氫能小鎮建設,再一次超前布局,加速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再到全面商業化的進程。
百億氫能產業領跑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如皋開發區順勢打造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現代化汽車產業生態城。
掌握領先技術,落戶重大項目
7月5日,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內的江蘇陸地方舟新能源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純電動大巴剛剛下線就被一輛貨車運走。之所以搶手,緣于與汽油車相比,使用成本只有五分之一,維護成本僅十分之一。這種大巴一次充電可行駛250公里,每百公里才花費20元,且沒有噪音,綠色環保,是企業接送員工用車的最佳選擇。
陸地方舟公司是早期落戶如皋開發區的企業之一,由深圳陸地方舟集團投資設立,重組原如皋客車總廠的汽車生產資質,從事新能源汽車研發和生產,一期項目投資13.6億元,憑借自主創新能力,在純電動汽車關鍵領域取得200多項專利。去年,又有近20款新能源車被列入工信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目錄,已經形成年產新能源客車、物流車各1萬輛的生產能力。
在陸地方舟西邊一墻之隔的就是賽麟汽車龐大的基建工地,23萬平方米新廠房矗立在希望的田野上,8萬平方米的總裝車間里,距離地面10米高的空中,電弧光閃爍,施工作業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忙碌著,他們有的站在升降機上焊接壓縮空氣管道,有的在安裝運送車身進入裝配線的回字形“空中小車”。
總投資178億元的賽麟汽車項目是省重大項目,分三期實施,目前投資60億元的一期工程,23萬平方米廠房主體工程基本結束,進入沖焊涂裝四大工藝設備安裝階段,年內投產,純國產的高性能跑車、SUV將在此下線,并開啟中國本土生產汽車批量直銷歐美的先河,建成投產后預計可新增銷售700億元。
在陸地方舟東側,一墻之隔的是投資16億元的龍能科技項目,年產3萬噸高端鋰離子二次電池材料,將產能從1億瓦時擴大到20億瓦時。投資方是“千人計劃”專家美籍華人黃碧英博士,他創辦了珈偉龍能固態儲能科技如皋有限公司,推出國內新能源汽車使用的獨家產品——類固態電解質鋰離子電池,一次性充滿電只需5分40秒,充電時間是普通電池的十分之一,使用壽命是普通電池的8倍,裝配到國內知名企業的乘用車、物流車上一炮打響。生產項目2017年當年開工當年投產,今年接單6億多元。到2021年,黃博士旗下的兩家企業將實現銷售80億元。
引進高端人才 崛起綠色產業
如皋開發區求賢若渴,打造國際化人才新高地,郭孔輝、楊裕生等5名院士加盟支持產業發展,5名“千人計劃”專家、15名省“雙創人才”、29位海歸人才到開發區創新創業。21家企業設立上海科技研發協同創新中心,國有公司在上海成立金皋科技孵化中心,打通了滬皋人才雙向交流機制。
深耕新能源汽車產業,補鏈強鏈延鏈,背后推手就是如皋開發區整體聯動、產品推廣創新求變的高招迭出,他們不僅打破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創新、模式創新的分散局面,還創造性地推出供應鏈金融業務,解決企業“金融血液”供應不足的難題。通過力推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業務,吸引40余億元資金助推產業運營,設立5支產業引導基金,參與6家企業股權投資,促進賽麟汽車等重大項目落戶,推動陸地方舟、吉利(康迪)等5家企業產值實現翻番,南通百應等3家企業銷售實現井噴式增長。
打好“組合拳”,實現“質”的提升,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產業向高端攀升,浙江青年投資建成年3萬臺的國內最大氫動力新能源汽車生產線,成為燃料電池汽車的翹楚。吉利康迪、青年亞曼等6家具備整車制造能力企業和延康汽配、創源電化學等近30家關鍵零部件企業紛紛入駐,如皋開發區成為國家火炬如皋新能源汽車特色產業基地、示范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去年整車產能達到26萬輛,產業產值超過300億元,在連續兩年翻番基礎上2017年實現60%以上增長。
去年,如皋開發區在全國21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綜合排名第32位,較2016年前進13個位次。《考核評價結果通知書》中說,該區“綜合發展水平突出,特別是在科技創新、產業集聚、生態環保等方面,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如皋市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馬金華說:“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我們開發區將一如既往地加大扶持培植力度,力爭到‘十三五’末,形成80萬輛產能、全產業鏈產值超千億的規模,讓綠色產業造福人類。”